江西省建立全湖湿地候鸟联保体系 守护“候鸟迁飞通道”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
10月4日下午,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都昌保护监测站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时,监测到10只白琵鹭抵达马影湖区域。自9月24日首批白额雁飞抵马影湖以来,今年已吸引2000余只白额雁、豆雁、鹤鹬、青脚鹬等越冬候鸟在此栖息。随着候鸟“先头部队”的到来,还有数以万计的候鸟将飞到鄱阳湖越冬。
时光倒转至40年前。为了抢救性地保护白鹤等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1983年6月,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成立,1988年5月,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0年来,我省不断创新和完善保护工作机制,推动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全湖湿地候鸟联保体系,构筑了“天空地”一体化资源管护监测网络,加强了守护“候鸟迁飞通道”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白鹤数量由最初的100余只增加到如今的4000余只,保护区鸟种记录也由310种增加到387种,高等植物记录由476种增加到602种。
40年来,我省持续加强鄱阳湖保护区科研监测,建立了统一规范的鸟类“逢八”监测体系和长江江豚“逢十三”监测制度,掌握了鄱阳湖碟形湖科学控水的成熟经验,探索了湿地植被恢复、苦草快速繁殖、苔草生长周期干预、湖区地形地貌改造等技术。
40年来,我省坚持创新公众自然教育方式,建立“一站一品”自然教育场所,形成“一站辐射一县”的宣教体系,打造出白鹤学堂、鄱阳湖长江江豚科普展厅等精品宣教窗口。近年来,通过“小手牵大手”方式,年均科普宣教约4万人次,推动湿地候鸟保护日益成为全民共识、全民行动。
40年来,我省全力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鄱阳湖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和全球环境基金(GEF)江西省湿地保护区体系示范项目、中央财政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等重大项目,提升了鄱阳湖湿地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无人机、无人船巡护,以及AI识鸟、视频集成监控、红外声光报警等现代化手段,彻底改变了以前“巡护靠走、识别靠瞅”的艰难局面,智慧化、现代化保护区建设已初见成效。
为了守护“蓝天精灵”,我省将进一步擦亮鄱阳湖名片,全力推进候鸟和湿地保护事业,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