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村经济网首页 > 资讯
河南深度文旅让孩子寒假感受华夏文化 东方宇亿置业牛宪运登封捐献
2020-01-10 12:33:04 | 作者: | 来源: | 我要分享

  河南文化产业网1月10日消息:旅行是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于一体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正是因为旅行的审美本质,才有了旅游美育,在旅行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记者胡春娜

  曾在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旅行就是换一种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去重新学习爱。这句话,用在“亲子游”上更合适。

  通过“行走的课堂”,让孩子汲取更多养分,在开阔眼界之余,增长知识,父母则能与孩子增进感情,重新认识孩子。不管过了多久,在每个人的心中,都记得曾经的陪伴与温暖,路上时光的轻松与欢乐。

  随着寒假来临,省内的旅游市场又开始“火热”起来,“亲子游”“科普游”“研学游”等出游项目不但受到许多家长的青睐,也成为各大旅游网站的热搜。

  近年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旅游市场也在不断发生裂变。新人口政策的推出,网络渠道的推动,亲子经济、消费理念的转变等因素,都在倒逼旅游行业中的亲子项目实现“内容再造”的升级转变,这对于亲子经济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寓教于乐”新方式

  1月6日,恰逢小寒。下雨,让本来寒冷的天气多了一丝阴冷,路人裹紧衣服,行色匆匆。

  田俊波一早就冒着严寒来到办公室。过几天,她亲自策划并带队的两个亲子团要相继出发,很多工作要一再细化、准备妥当。

  记者在她的办公室看到,不大的空间摆了两个书柜,里面放的都是关于旅游、英语、河南文化的书,挤得满满当当。

  “我是河南人,中原文化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对于我这个旅游从业者来说,得天独厚。”田俊波笑着说,正是因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所以她和她的团队一直行走在中原大地上。

  2002年,走上工作岗位的田俊波做的是入境地接,平日里的工作就是带领外国人游历河南。此后,做省内深度游,18个城市的旅游景点,都能如数家珍。2013年,开始做“亲子游”。

  随着旅游市场的火热,“亲子游”“研学”“冬令营”等主题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多,但内容大同小异,质量良莠不齐。如何突出重围,做自己心中真正意义的“亲子游”,田俊波凭借从业经验和一股韧劲,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新路。

  去年,她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公司,立足河南,主做“深度文旅”,让国外的孩子来看看大中原,感受华夏文化,顺便把中原的孩子带出去,看世界,求真知。

  传统的旅行方式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举旗报到。不少人匆匆地来,匆匆地走,只在相册里留下一点印迹。

  康洁的孩子今年8岁。在她的印象中,带着孩子的旅行可不那么美好,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心里更是疲惫不堪。旅途中的著名景点,孩子根本不感兴趣,好不容易有些介绍历史文化的,孩子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抱怨和书里的图片一样,没什么好稀奇的。

  “很多时候,我都是和孩子分开旅行的,没办法,在一起确实不怎么愉快。”康洁坦言,她一般跟着旅行社,孩子则报“研学”独立团,虽然没有了旅途摩擦,但是并没有因此增加亲子感情,儿子甚至一度认为,妈妈给他报“研学班”是想轻松几天。

  “大人小孩看世界的‘高低’和方式并不一样,要么大人觉得太敷衍,钱花得不值,要么孩子觉得无趣,还不如和小伙伴在楼下骑自行车玩得愉快。”田俊波一语道破“亲子游”和“研学”的一些短板。

  在大人的记忆中,旅行是去过哪个国家,哪座城市,参观过哪些著名的博物馆,而在孩子的脑海里,只会记得温暖的阳光洒在龙门石窟那些佛像上,嵩山石阶缝隙里有一朵黄色的小花,云台山的天蓝得像水洗过一样,还有淡淡的云。

  当田俊波的小儿子出生后,她体会到父母与孩子的真正需求,也对亲子游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她认真思考:什么是大人和孩子都想要的旅行方式?

  那就是“旅行+亲子+文化”。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她软磨硬泡,为孩子和家长获得了一次宋文化参演的体验;在二里头华夏博物馆,请求馆长为孩子讲解博物馆里最有意思的文物;在古村落,让孩子当导演,拍摄最美的妈妈;给孩子20元钱,去菜市场买菜,分享所见所闻……

  这对于孩子们来说,眼前的鲜活事物或许比远方的名胜山水更有趣。通过这些切身体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具体生动起来。

  孩子开心,增长了见识,家长陪孩子一起感受亲子关系中的爱与温暖,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恰恰就是家庭成长最好的助力。

  “亲子游”多元化、个性化

  其实,“研学”“亲子游”在国外存在的时间较长,甚至贯穿孩子的整个学龄。

  在美国,孩子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有趣的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多有名的大学会要求学生提供假期的社会实践经历,这也是迈入学校必备的一块敲门砖。

  英国算是“研学”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在16世纪,这是英国贵族青年进行教育必经的阶段,其内容主要是以人文教育为主。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诉求日益高涨,大量的工薪阶层也加入“研学”的队伍中,政府也开始做出了制度的规范,纳入地方性教学大纲之中。除此之外,很多英国家长还会组织外出旅行的计划。

  日本和韩国也有不同的做法。日本的学校会依据学生的年龄不同而侧重有别,其中小学生主要就近参观名胜景点,初中生侧重于教科书中出现的国会议事堂、东京塔等,高中生则倾向把参观地点定位在自然体验。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目,纳入学分管理,学生只有参加并修够相应学分,才可以毕业。

  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在2000年以前,亲子经济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方面,2000—2010年,主题乐园是亲子经济的载体,随后,各种亲子节目的热播,旅游市场对亲子度假的关注度随之提高,并趋向多元化。从2014年至今,亲子消费市场的消费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亲子游”对市场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形成“德智体美”于一体的体验性亲子互动经济市场。

  董女士是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她和女儿都喜欢出游,寒暑假期间都会报团,并且勇于尝试各种新的旅行方式。去年,偶然认识了田俊波,对于“亲子+研学+文化”的旅行方式她觉得很新颖,跟过一次团之后,就深深地喜欢上了。

  在女儿露露的记忆里,那次旅行时间虽短,却是最难忘的一次。去年“五一”,她和妈妈参加了“乡村音乐狂欢派对”,在云台山里的一个民宿,与另外5个家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我以前参加的‘研学’都是在一些景区或旅游小镇,但是那次却在寂静的大山里,感觉很奇妙。我临时主持乡村音乐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唱英文歌曲,非常开心,以至于都不想回家了。”露露所说的乡村音乐会,是文旅活动之一。为此,田俊波将从事音乐的爱人和一位外国朋友拉到民宿,让他们给孩子讲音乐故事,一起欢唱,分享国外音乐等。

  董女士说,全程没有人看手机,大人们也没有聚在一起聊天,而是认真地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孩子们分享自己新奇的想法,有条不紊地组织着活动,都让我对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她说,在活动中,孩子更愿意照顾大人的想法和感受,这是她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

  去年“六一”儿童节,李先生和孩子一起去旅行。“我们在宝泉景区学习了地理地貌,并对山下和山上水的温度进行测试,增长了知识,也在徐徐的山风里分享有趣的事。”他说,从来没想到孩子对他的爱那么细腻、真诚,他几乎都忘记的小事,在孩子的心中却是温暖的回忆。

  旅行其实是不分长短远近的。很多人觉得旅行就一定要远途,要去完全新鲜而陌生的世界,但在孩子看来,有时候通过旅行,了解和发现那些曾经一知半解或课本上的知识,往往收获更大。作为家长也会发现,原来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

  融合发展新需求

  旅行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前年郑州市小升初考试中的“博物馆套餐”一出,孩子们有点蒙,家长也“眼冒金星”。于是,那年的暑假,“出国游”“文化游”“研学游”等火爆异常,家长花高价将孩子从书桌前赶到了旅行团,只为扩展知识面,同时也意识到,旅行能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

  旅行是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于一体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正是因为旅行的审美本质,才有了旅游美育,在旅行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中国孩子的考试能力素来“闻名世界”,但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佳,这并非都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而是家长对孩子“非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认识不够。常规的学校教育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但孩子的“非技术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和从

  小培养。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行活动才算在我国正式开始普及。

  我省文化底蕴深厚,“家境殷实”,随着研学旅游接待人数逐年增长,旅游业紧紧把握发展的机遇,结合市场需求,去年9月,我省公布了首批55家研学旅游示范基地。10月,郑州市旅游协会发布了首套团体标准,这也是河南首部研学旅行基地等级评价团体标准。

  荣蕊在闲暇时光最喜欢逛国内外的博物馆,女儿在3岁开始,就一起游历各大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更是河南博物院的“常客”,时间久了,女儿对于几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能简单介绍。

  “也许她并不知道这些文物的来历、历史背景,但是她简单地知道古人怎么铸造青铜器,宋人为什么喜欢天青色,能在众多的开封木版年画里挑选自己喜欢的配色和图案,这就够了。”荣蕊说,这就是让孩子去“研学”的意义。

  又是一年寒假时,很多旅行社和旅游网站都推出各种针对家庭的旅行项目。

  近日,一家国内旅游网站发布了《2020年寒假旅游趋势报告》,对今年寒假期间的游客出行情况和出行偏好进行了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关键词“寒假亲子游”的热度环比上涨了100%,“寒假国内游”“寒假旅游胜地”“寒假旅行”等关键词的热度环比涨幅均高于40%。

  记者走访了省内几家较大的旅行社,今年“10后”学生群体及其家长已经成为寒假研学游的主力军。一些前去咨询的家长表示,与春节相比,寒假初期的旅游价格仍处于低位,也是家庭错峰出游的好机会。

  针对“孩子放寒假,家长仍上班”的现象,有些旅行社还推出了精心设计2小时车程内“周边文化游”,也深受欢迎。

  田俊波说,今后她将在“宣传河南文化、讲好河南故事”上精耕细作,在产品设计时多考虑不同年龄层次儿童的心理需求,开拓多元化旅游产品,让“亲子游”和文化、教育、度假等新需求融合发展,让孩子与父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美好的旅行时光。

  本版图片均据新华社

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