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后旗精准扶贫摘掉百年穷帽,现在,全敖包蒙汉兄弟20多人,共养大小牲畜600多头(只),好多人家的年收入已达到了10万多元,最差的两户年纯收入也在3万元以上。
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后旗的草原深处传来了一个喜讯,白音察干镇查干敖包浩特的全体蒙汉乡亲们一举摘掉了戴在他们头上百余年的“穷帽子”。
查干敖包地处丘岭地区,无霜期短,降雨量少,土地草场贫瘠。很早以前这里是蒙古族的居住区,100年前有山西走西口的汉民,相继落户于此。对汉民的到来,蒙族牧民也没有排斥过,而是相互帮衬着过日子。
解放后,实行了“人民公社”,但大家辛苦了一年,别说分到钱了,有时还得倒贴。实行包产到户后,受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农牧民依然在温饱线上挣扎。浩特乡亲们100多人通过各种渠道,相继离开了这片土地,只留下20多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守着贫瘠的家园。多年来,查干敖包也成了全旗精准扶贫攻坚战的老大难和“硬骨头”。
2016年的一天,旗扶贫工作组成员会同嘎查领导,来到查干敖包,向农牧民们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新政策,讲透了旗委、旗政府具体扶贫措施。
安居才能乐业。旗里首先投资,对查干敖包剩余的20户农牧民的住房进行彻底改造,他们将原来所有土坯房全部推倒,为每一户建了3间明亮的砖瓦房,水泥路也通到了敖包。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在旗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直接到位的帮助下,查干敖包的全体农牧民群心振奋,热情高涨,团结一致,全力投入到了精准扶贫攻坚战中。
60岁的汉民赵小平,身患糖尿病,妻子患心脏病。过去曾经脱贫又返贫,已对脱贫致富信心不足。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使他再次燃起了希望。他用政府给的扶贫资金,养起了牛和羊。
蒙古族女牧民苏布登花和60岁的老伴儿德力格尔,有着祖传的养牛养羊技术。他们不仅自养大小牲畜260多头(只),还无私地向汉族同胞们传授养殖技术。旗农牧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也深入到敖包,帮助他们种饲草,提供牲畜防疫治病等各项服务。
小名叫“柱子”的汉民,和其他蒙族同胞一样穷。但在推举优扶对象时,蒙族兄弟却把柱子家推到了前面。
在蒙汉同胞互相帮助下,赵小平家的羊早已养到了30多只,还有4头大犍牛,已稳步脱了贫,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现在生病住院也不怕了,有医疗保险作保障。
柱子一家3口,现在的年收入已达到了10万多元。
童日格是苏布登花唯一的儿子,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精准扶贫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变化,使这个年轻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他毅然回到了家乡,在旗、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扶持下,通过自筹建起了察右后旗查干敖包民族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加工马头琴、蒙古包、民族家具等产品。投产一年多来,公司已生产了1300多件产品,行销北京、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公司的雇工都是当地人,今年他们还向嘎查缴了8万多元管理费,为壮大集体经济、精准扶贫、共同致富开了个好头。
现在,全敖包蒙汉兄弟20多人,共养大小牲畜600多头(只),好多人家的年收入已达到了10万多元,最差的两户年纯收入也在3万元以上。彩电、冰箱已不算什么,家家都有家用车、大卡车,有好几户人家还买上了小轿车。
查干敖包蒙汉同胞经过3年多时间的团结奋斗,在养殖产业化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不仅没有一个掉队的,而且可以自豪地说,已初步走上了致富路。
赵小平说:“我们有现在这样的结果,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离不开蒙族汉族的团结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