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专题报告会在京举行!扬乡村之长,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彰显乡村的多元价值,弥补城市功能的不足。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10月23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报告会在当代中国研究所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金三林研究员作了题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希胜主持。
金三林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的时代背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乡村价值的再认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他认为,我国正处在由中高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振兴能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辟新空间;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乡村文化关系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维系;乡村不仅是农民文化活动、文化实践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完成好这样的长期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仅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更要发掘和发挥乡村的价值和功能,充分发挥乡村的主体性,改变过去乡村从属于城市的现实,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补乡村之短,必须将资源优先向农村配置。基本国情农情要求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扬乡村之长,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彰显乡村的多元价值,弥补城市功能的不足。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金三林指出,根据国际经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进入中高收入阶段以后),城乡居民对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快速增长;城镇化发展到达一定水平后(一般在60%以上),乡村的稀缺性会日益显现;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后,农业和乡村的多种功能得以发挥;已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都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成功地实施过乡村振兴战略或类似政策,更加重视乡村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我国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显现并被重新审视。
在农村人才的培养上,金三林认为,要培养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建立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在岗学历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加强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建设。
本次报告会精彩纷呈,既有理论阐释也有数据支撑。据了解,这是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举办的第三场专题报告会。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令狐安出席报告会。来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理事、会员等100余人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