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村经济网首页 > 资讯
阳泉市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农村经济再创辉煌!
2019-10-23 09:22:24 | 作者: | 来源: | 我要分享

阳泉市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农村经济再创辉煌!回首70年辉煌成就,阳泉市农业已逐步从传统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的市场农业转化,农村经济由单一种植业为主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方向转变,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春华秋实何寻常,如椽巨笔著华章。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阳泉市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农村经济总量逐年增长、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畜牧业生产不断扩大的欣欣向荣景象。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70年来,阳泉市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9年仅为0.5亿元,2018年为21.0亿元,是1949年的42.0倍,年均增长5.6%。

  (一)农林牧渔业总量扩大,产值逐年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阳泉市和全国农村一样实行了土地改革等政策,农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调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5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2.0亿元,是1949年的4.0倍,年均增长4.9%。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阳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改革政策和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方针,以科技为龙头,走农科教一体化的路子,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是1949年的9.0倍,年均增长4.4%。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央连续每年出台“一号文件”,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农民“零负担”,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和农村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时期,农村正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20年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突破10亿元、15亿元、20亿元,在2014年达到21.8亿元的历史新高。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1.0亿元,是1949年的42.0倍,年均增长5.6%。

(二)畜牧业产值占比不断增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以粮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1949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是88.6%。党的十八大以后,阳泉市从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1949年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比例结构为88.6∶3.7∶6.1∶1.6∶0.0;2003年开始将农林牧渔服务业纳入农业产值核算体系,去除副业产值,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比例结构为51.2∶7.8∶33.6∶2.0∶5.4;到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为49.9∶7.6∶39.3∶0.7∶2.5。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从88.6%大幅下降到49.9%,林业、牧业、渔业所占比重均不同程度上升,特别是渔业从无到有,农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

  畜牧业产值从1949年的317.0万元,到1965年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135.0万元;再到1994年突破亿元大关,达1.4亿元;到2018年,已达8.2亿元,是1949年的258.7倍,年均增长8.4%。畜牧业产值持续增长,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也持续上升,从1949年的6.1%升到了2018年的39.3%,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动力。

二、粮食单产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成就显著

  (一)粮食生产稳中有升,产量呈上涨态势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是保障民生、定国安邦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阳泉市粮食产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0万吨一路走高。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统购价提高20%,超购部分加价50%,从而促进全市粮食产量飞速增长。1979年的33.0万吨为历史最高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7倍,年均增长4.4%。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行退耕还林等战略措施,我市粮食生产大幅下降,压力加大。进入二十一世纪,政府开始重视粮食生产,到2002年实现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达19.6万吨,标志着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达到新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阳泉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特别是随着党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全市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7.3万吨,比1949年的9.0万吨增加18.3万吨,年均增长1.6%。

(二)农业科技不断推广,粮食单产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良种良育、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措施的不断推广,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全市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由1949年的72.2公斤/亩,增加到2018年的336.1公斤/亩,增长了3.7倍,年均增长2.3%,近年来基本稳定在300公斤/亩以上。

  三、园林水果产量呈增长态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农业生产条件低下,阳泉市水果面积、产量均不高,1949年的园林水果面积仅为0.09万亩,产量0.4万吨,从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党和政府采取了发放贷款、减免税额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使水果生产迅速得到发展,1952年,园林水果面积突破千亩达到1162亩,产量0.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29.1%、25.0%。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果园承包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以及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水果生产再次得到了快速发展,1981年,水果产量突破万吨达到1.0万吨,果园面积2.9万亩,分别是1949年的2.5倍、32.2倍,年均增长2.9%、11.5%。

  经过70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嫁接、疏花疏果等各项技术逐渐成熟,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到2018年园林水果面积2.4万亩,产量1.0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26.7倍、2.5倍,年均增长4.9%、1.3%。

四、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

  70年来,畜牧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阳泉市的畜牧业生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缺乏,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辉煌,再到目前的稳定,经历了70年的起起伏伏,逐渐趋于稳定发展状态。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生产水平低,粮食、畜禽是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畜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和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种新型生产模式、养殖技术的引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也提高了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了畜牧业在农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畜牧业逐渐成为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目前,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已接近40%,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同时也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一)主要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阳泉市畜牧业生产得到了持续、全面的发展。经历了私养变公养再到私养,畜牧业由传统的家庭养殖向专业化、商品化的规模养殖发展。特别是1985年国家放开猪肉、蛋、禽、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搞活了流通,刺激了发展畜牧业的热情。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等畜产品市场行情一直看好,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到201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2.0万吨、禽蛋产量4.4万吨、奶产量0.5万吨,分别是1985年的2.9倍、11.0倍、5.0倍,年均增长3.2%、7.5%、5.0%。  

(二)生猪养殖发展较快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生猪存栏仅有1.1万头,1971年首次突破10万头,存栏达14.7万头,是1949年的13.4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受粮食生产和市场波动的影响,生猪存栏下滑,到1988年下跌至9.6万头。政府放开猪肉市场价格后,生猪生产逐渐复苏,全市生猪存栏随之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肉类市场的逐渐饱和,生猪生产从过去的重存栏、重数量转向重出栏、重质量。从1990年至今,全市生猪存栏量在10—13万头上下波动,生产形势趋于稳定。到2018年底,生猪存栏量达13.0万头,是1949年的11.8倍,年均增长3.6%。

(三)家禽养殖规模扩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阳泉市的畜牧业生产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养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农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畜牧业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家畜家禽私有饲养,畜种结构发生了变化,家禽饲养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85年,全市有136.2万只的家禽存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畜产品购销市场的放开、禽蛋产品消费需求的提高,使家禽饲养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95年,存栏量已有167.3万只,比1985年增长22.8%。进入二十一世纪,家禽饲养以其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在现代化饲养、集约化饲养等先进技术的带动下得到进一步发展。2010年,全市家禽存栏突破了200万大关,已有233.1万只的存栏量,比1985年增长71.1%,之后家禽饲养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平稳发展态势。到2018年,存栏239.1万只,比1985年增长75.6%,年均增长1.7%。

五、推广农业现代技术,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方式传统,大牲畜多为役用。随着政府“奖励繁殖、表彰畜牧业生产先进”等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再加上新型技术的推广,大牲畜饲养得到快速发展,存栏量从1949年的5.3万头增加到1956年的7.3万头,增长37.7%。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从1954年开始有农机,1964年开始机械耕种,机械作业逐渐取代传统耕作方式,役用大牲畜逐渐被淘汰,大牲畜存栏连年下滑,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到2018年末,大牲畜仅存栏0.9万头,比1949年下降83.0%,年均降幅为2.5%;农业机械总动力34.1万千瓦,是1954年8.8千瓦的3.9万倍,年均增长17.9%;机耕面积63.2万亩,是1964年0.3万亩的210.7倍,年均增长10.4%。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也逐步把农民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强度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其中,2016年之后由于农机报表制度改革,农业机械总动力中剔除了运输机械动力部分,使总动力下降了一大部分,最高为2015年137.5万千瓦,是1954年的15.6万倍。

  回首70年辉煌成就,阳泉市农业已逐步从传统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的市场农业转化,农村经济由单一种植业为主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方向转变,农民生活越来越好。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市统计局)
 

编辑:澜芝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