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村经济网首页 > 女性
辽宁锦州一女干部要求环卫工打扫砖缝无尘土沙粒 洁癖是一种心理障碍
2023-09-05 13:11:08 | 作者: | 来源: 百度新闻

  近日,辽宁锦州,一位女干部布置卫生工作,相关视频引发争议。视频中,女干部要求下属打扫时,要做到每块砖缝中都没有尘土和沙粒,还亲自示范怎么扫。9月4日,锦州市古塔区城管局工作人员称,该女子是古塔区政府的干部。截至发稿前,古塔区政府电话仍无人接听。(据9月5日央视网文旅)。网友表示,洁癖是一种心理障碍!就想问一句,她知不知道这地砖是怎么铺上去的?干部肯定是要有先进性的!建议按她的标准让她示范一段时间,让环卫工人们好好学学!同时让环卫工人们监督质量,以便于工人们更好的领会学习要义!让她把树都洗干净,每片树叶都不能有灰,电线杆每天必须擦一遍。泥土没有嫌弃她,她倒嫌弃泥土了。不专业,还非要指手画脚,室外砖本身铺贴完就要用细砂灌缝的,用其他材料填缝,下雨天水渗透太慢,路上全是积水。应该用牙刷蘸水刷地砖。追求精益求精的好事,为什么我会感觉她像一个大精神病呢?有洁癖的人追求十全十美,然而十全十美的人和事物是不存在的,洁癖是一种心理障碍!

  网上所传视频传达的信息有限,只能看得出是在室外的街道上,该女干部表示:“要顺着这个缝,所有的缝都扫到,确保缝里面没有任何的尘土和沙粒,每一块砖都要这样。”并且,她还详细地说明了打扫的步骤和标准,而且给出了示范。客观而言,这就是比较正常的布置工作的现场,但因为该女干部提出的卫生标准要求,是要让户外街道细致到“别人挑不出任何沙粒和尘土”,而且她说话的对象很可能是环卫工,所以引发了争议。

  不少网友认为,大街上是不可能做到每块砖缝都没有沙粒的,哪怕环卫工再怎么认真打扫,一阵风就会带来一些尘土,而且街道是给人走的,人的鞋子上也会带来尘土,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有些过度为难一线劳动者,人心都是肉长的,大家看不得环卫工辛苦。而且,由于该干部的话语中提及“让别人挑不出任何沙粒和尘土”,也有网友猜测,这可能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有形式主义之嫌。

  砖缝里的一点尘土和沙粒,是否真的对城市形象有根本性的影响?这样的卫生标准,是不是全城通用的?有没有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评估?如果达不到,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都有待官方进一步核实和回应。但在问题搞清楚之前,也不宜简单武断地认为,管理者对卫生标准提出要求,就是形式主义,就是“唯上不为民”。因为,任何事情要做好,都是需要有标准、有制度的,而该位干部嘴里的“别人”,除了可能是上级领导外,也有可能是市民或者游客。判断一个做法是不是形式主义,还是要看是否有形无实,是否只重形式,忽略本质和目的。

  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砖缝无尘”究竟是一个口语化表达出来的期待,还是一个严格的、不能打折扣的考核标准。如果说,这位干部只是在布置工作时,口头提出这样的一种期待和要求,希望环卫工人们能提高工作质量,维护好城市的环境卫生,那么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只是表达上过激了一些。但如果说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考核标准,环卫工完成不了会受到处罚,那就的确有点太苛刻了,环卫工承担了过大的压力,像是被当成“软柿子”捏,不符合民众的正义期待,对城市形象也未必有益。

  这让人想起此前引发热议的“以克论净”的卫生精细化标准,刚出来的时候,也被质疑是形式主义,是压榨环卫工人,但是经过不断细化、调整,以精细化管理,及时调整保洁方案去代替了简单的处罚,现在已经有很多城市都开始试行这一模式。可见,是不是形式主义,是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最关键的不是看一个干部说了什么,而要看执行过程中,究竟有没有根据现实情况而采取有效措施,究竟有没有达成最核心的目标,究竟有没有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感受和权益。

  一句话引发如此大的风波,也提醒了基层的管理者们,哪怕是日常的管理工作,也不能忽视规范和温度,尤其面对那些特别辛苦,任劳任怨的一线劳动者时,既要考量他们工作的质量,也要重视他们工作的感受,因为他们同样是城市的主人翁和建设者,城市面貌更新、品质提升,需要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也同样要让他们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编辑:木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邮箱地址:xyxxfc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