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村经济网首页 > 行业
淅川县交出后调水时代发展答卷 东方宇亿置业牛宪运慈善专题
2019-12-12 12:01:34 | 作者: | 来源: | 我要分享

  专题:登封 河南东方宇亿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牛宪运慈善活动

  河南文化产业网12月12日消息: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该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用“美丽乡村”拉动“美丽经济”。抓好环境综合治理。为打造天蓝水绿宜居生活环境,该县以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为抓手,集中整治水上和农村环境。全面落实河长制,抓好重点河道治理和湿地生态修复,瞄准保水与发展双赢目标,大造林、大绿化,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1年居河南省县级首位;建立农村污水垃圾村组收集、乡镇集中处理长效机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软籽石榴丰收了胡波摄

  鸟瞰渠首耿亚伟摄

  □本报记者孟向东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娟本报通讯员杨振辉

  “通水五年来,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符合调水要求。其中,流入干渠一类水质比重,已从五年前的21.6%提升至当前的82.2%以上,增幅超过60.6%,这表明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向好。”12月7日,在淅川县渠首大坝,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局长尹延飞向受邀参加“中线通水五周年,京豫协作共发展”采风活动的媒体朋友介绍。

  “丹江水清澈明亮,纯净绵甜。只有您亲临了,你才能感受到真的来之不易,我们必须要珍惜它、爱护它,才能对待起这片土地的老百姓!”12月7日,北京市政协委员张凤敏女士在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游船上由衷感叹。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五年来,累计输水260亿立方米,相当于向北方搬运了1848个西湖的水量。在北京,74%的居民生活用水来自丹江口水库,几乎所有重要水源地皆有中线工程生态补水,北京市地下水回升2.73米,生态有效改善;在天津,南水北调成为生命线,14个区的居民用水全部来自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白洋淀生态补水2.22亿立方米,为雄安新区发展助力;在河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改善民生用水,超过400万人告别高氟水苦碱水;在河南,37个受水区实现全部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在成为24座大中小城市的主力用水,直接和间接受益人群达到了1亿人。是谁呵护着清洌甘甜、沁人心脾的一库清水,滋润广袤的华北平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重拳治污守护一江碧水

  清洗、分级、灌装、杀菌……大口“吞”进新鲜的香菇,“吐”出经过精致包装的罐头,12月7日,在淅川县福之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正“废寝忘食”地工作。

  “这些香菇罐头,是经营养专家精心调制而成,口味独特、营养丰富、口感极佳……”企业负责人郭新彦介绍,年底了,公司争分夺秒赶订单。

  郭新彦原是淅川县丰源氯碱公司总经理,拥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化工企业,员工400人。由于生产用水影响丹江口库区水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夕,淅川县在国家尚未出台补偿政策的情况下,在丹江口库区两省六县(市)中率先开始了关停污染企业攻坚行动。

  “这等于砍断了‘摇钱树’。”经过一番痛苦而激烈的思想斗争,郭新彦在2013年底拆除了自己亲手创办的企业。这一切,都因为他门前这一库清水,将源源不断地奔流向北。“咱不能为了自己,让大家喝被污染的水。”郭新彦说。

  郭新彦自筹近千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创办了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只相当于过去的四分之一。”郭新彦说,“收入是低了,但南水北调是大事,个人的是小事。”

  像郭新彦一样,淅川人民深知,对南水北调这项工程来说,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全县2820平方公里,56.6%被划进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内,80.3%被列入生态红线以里。丹江口库区一级水源保护区全部在淅川境内,96%的二级保护区、99%的准保护区均在淅川境内。“确保一渠清水源源不断、永续北送,是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治污的事,给钱,我们干;不给钱,我们也要干!”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的话掷地有声,全县人民的行动实实在在。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5年来,累计投入超过百万元,淅川儿女用无私奉献诠释着使命担当——

  净里子:关停380家污染企业,投入6亿多元完成工业点源治理,建成治污设施300余台;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箱养鱼网箱,全面取缔禁养区内300余家养殖场、200多个养殖户;投入7亿余元,对鹳河、滔河、淇河、、刁河等5条河流实行大规模整治。

  穿绿衣:投资9.02亿元在库区15个乡镇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在农村建成人工湿地20多处;推进户用沼气“一池三改”,已建设3万座,每年将200万吨的人畜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有效控制了人畜粪便污染;投资近亿元,对500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场景一去不复返;率先在全国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北京首创集团等国内知名生态环保企业及专家融入淅川各个领域的污染治理日常工作中。

  建体制:实行“一河一策”,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工程管护、综治联防、应急处置、联席会商等水质保护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治水;组建2000人的专业护水队,建立网格化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创新“扶贫+护水”机制,设立扶贫公益性护水员岗位,安排库区贫困群众参与护水。

  强监测:在中线工程渠首陶岔建成环境监测应急中心,配置300套设备,具备饮用水109项指标分析能力,并与国家、省环保厅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在环库及入库河流上建成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

  严执法:从公安、水产、湿地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跨部门跨区域常态化实施水环境联合执法巡查。突出库区水上执法、环境违法行为打击等重点,查处各类生态环境案件230多起,刑事立案108起,刑拘72人、起诉127人、刑事判决33人。

  “一库好水,离不开生态红线的保护。”淅川县县长杨红忠对此深有感触,如今,淅川在守红线、治污水过程中探索出了“截污、控污、清污、减污、治污、管污”系统性治理措施,确保了一江碧水清洌可鉴。

  绿色发展

  绘“浓”转型底色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水缸”和“水龙头”所在地,淅川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却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守山守水,不能守穷。”卢捍卫说,“我们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富民增收的‘幸福靠山’。”

  12月7日,位于“出水口”的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村民们正在软籽石榴基地内清园、涂白、施肥、冬灌。张河村曾是有名的辣椒村,最辉煌时,带动周边7县市发展鲜椒种植20多万亩。鲜椒上市季节,村里云集客商数百家,日交易量上千吨。如今为啥改种石榴?

  “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介绍,这里是核心水源区,种辣椒施农药化肥会让丹江水里氮、磷超标,县里号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农业化肥使用。经过考察后,开始发展软籽石榴。“植的树能保持水土,开的花能观赏,结的果能卖钱,关键不用施化肥农药,既是环保产业,还是增收产业,种着放心。”

  村里6000亩岗坡地流转给公司,农户拿土地入资,在获得800元/亩地租基础上,村委会、公司和农户按1:4:5的比例分红净利润。

  部分村民留在石榴林当工人,负责日常除草、施肥、浇水、剪枝等,“只要不下雨,每天都有活,一年能干10个月,加上地租和分红,年收入近2万块。”张河村贫困户王洪才说,收入比以前多,环境也变美了。“每到石榴花开季,放眼望去,整个村庄红红火火;9月果实成熟了,一望无垠的‘红灯笼’挂满村子,游客络绎不绝。”。

  石榴扮靓张河村,映红村民致富路。乡村采摘游悄然兴起,村里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2019年9月,县里还举办了‘中国淅川首届石榴节’呢。今后的好日子,会像石榴一样火红甜美!”张家祥一脸幸福。村口矗立的大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张河村兑了现。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品牌建设、不遗余力拓宽销售渠道,近年来,淅川以软籽石榴为代表的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编织出渠首农民的幸福梦。

  五年来,淅川县已在九重、香花、马蹬、老城、盛湾等库区乡镇新发展软籽石榴、杏李等高效生态农业33万余亩,在丹江沿线建成32个精品生态观光示范园,6.5万渠首农民端上“生态碗”,带动1.2万名贫困户年增收近两万元。

  南水北调,持续靠生态。“我们还通过创新多元融资、合同造林、专业队造林、市场化造林等机制,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淅川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武建宏介绍。统计显示,近年来,淅川实行合同化造林治理荒山5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3%,人工造林面积更是连续11年位居河南省县级前列。

  生态建设的快速推进,引发了生态旅游“同频共振”。

  九重镇武店村位于中线渠首附近,随着丹江旅游的升温和京宛协作项目“北京小镇”的建设,20多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每逢周末,小村庄里游客如潮,生意火爆。

  “咱这儿山青、水甜,生态环境好,游客自然多!”武店村村民邹会奇笑着说,农家乐,乐农家,鼓起的钱袋够咱花!

  “青山和碧水,咋看咋都美!”饱览着清澈剔透的一湖清水,眺望着层林尽染的万顷库区,北京市西城区居民王雪琳、陈丽磬女士流连忘返。

  村美县强奏响发展和谐音

  12月9日,走进位于淅川县北部新区的新示范高中,不禁为该县加大投入、培养人才的手笔所折服。占地717亩的校园气势恢宏,楚文化、水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的融入让校园更显优美雅致。

  据介绍,这是该县倾力打造的教育新名片。学校采取组团模式,每个年级组团的教学、生活、食宿等自成一体、互不干扰。学校建成后可容纳150个班、8400名学生。在已交付使用的二年级组团中,朗朗书声在校园回荡,报告厅、图书馆、操场、宿舍餐厅等一应俱全。

  新示范高中是淅川县北部新区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综合行政服务区、金融商业服务区、教育体育试验区、文化娱乐体验区、居民生活宜居区等已初见规模。这里将成为淅川城市发展的一个制高点,2020年,居住人口将达到5万—7万人,就业人数2万人。

  近年来,淅川县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契机,强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年和“双创”工作提升年活动。抓规划、大投入、强规范,城市面貌实现蝶变。

  新区建设跑出“加速度”,31个项目进展顺利。崇德公园、规划展示馆、金融大厦等项目建成投用,上亿二期、北客运站等一批工程大头落地,建业、碧桂园等知名房地产项目进驻淅川,“六纵五横”路网已经形成。

  老城区改造展现新变化,东环路、东滨河路、人民路等8条道路完成改造提升,高标准建成了环城自行车道,鹳河景观带成为新亮点。顺风社区等5个棚改项目进展有序,拆迁安置坚持“以安促拆、拆安同步”,高标准建设新城润园、铁庙等10个安置点,全年和谐拆迁4000户,经验在全市推广。

  “双创”工作卓有成效,开展了管理秩序整治、“三线”入地和精品社区打造等工作,数字化城管系统投入运行,建成开放了一批停车场和公厕,广大市民交口称赞。

  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排排繁华商铺新颖亮丽,一条条通衢要道平坦顺畅,一个个广场公园多姿多彩,一处处项目建设火热有序……一幅现代化城市的绚丽长卷已徐徐展开。

  在广袤的农村,同样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12月10日,漫步淅川县老城镇杏李基地,满眼望去是连绵不绝的青山,四周梯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远处一泓澄澈的丹江水缓缓流淌,虽是隆冬时节,仍吸引不少游客来此游玩。这只是淅川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蝶变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淅川县创新产业扶贫思路,短、中、长三线产业相结合,短线发展食用菌、蔬菜、光伏等短平快产业,确保当期脱贫;中线发展软籽石榴、杏李等生态产业,带动贫困群众长期致富;长线发展旅游业,实现未来可持续,由此形成强大的产业叠加效应。

  目前淅川县“短中长”三线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短线产业已发展食用菌4000万袋、中药材5万亩,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中线生态林果业已达30多万亩,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培育乡村旅游点和农旅示范园40余个,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短中长”产业集群年综合产值达138亿元以上,实现了水质保护、群众脱贫和企业获利“多赢”。

  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该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用“美丽乡村”拉动“美丽经济”。抓好环境综合治理。为打造天蓝水绿宜居生活环境,该县以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为抓手,集中整治水上和农村环境。全面落实河长制,抓好重点河道治理和湿地生态修复,瞄准保水与发展双赢目标,大造林、大绿化,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1年居河南省县级首位;建立农村污水垃圾村组收集、乡镇集中处理长效机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借助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机遇,突出特色建设美丽乡村,西簧、厚坡和仓房顺利通过省级卫生乡镇验收,上集镇张营村获得省级文明村称号。以5A级景区创建为载体,将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和林果业发展、造林绿化有机融合,高标准打造10个旅游重点乡镇、36个旅游重点村,山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该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两弘扬一争做”教育实践活动、青少年德育活动,重视精神扶贫,维护信访稳定,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

  保水保绿和经济发展同行,城市嬗变与乡村振兴并进,淅川县走出了一条水源区绿色崛起、转型跨越的新路子,也交出了一份后调水时代的完美答卷!

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