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登封 河南东方宇亿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牛宪运慈善活动
河南文化产业网12月12日消息:寺坡山村与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景区龙潭大峡谷相连,山清水秀,石头房屋堪称一绝。
看山、望水、寻乡愁。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发展,如今,在新安县石井镇乡村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乡亲正在经历着这样一种变革:山野风光、农耕劳作、田野果园、农家屋舍,这些在农民眼中最平常不过的乡土风物,如今与旅游业融合在一起后,不断迸发出新活力,正在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绘制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本报记者田宜龙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李新安本报通讯员郅富强
初冬的石井,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生机盎然。
绿色是石井的底色,生态是石井的本色,文化是石井的原色。
新时代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是核心。近年来,石井镇立足深石山区实际,把良好的生态作为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最大品牌、最大潜力,以“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健全完善了“跳出一产抓扶贫、综合施策抓扶贫、精准发力抓扶贫”的工作思路,驱动了“旅游拉动、产业带动、易地搬迁”三大举措,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党建引领迸发新活力
醒目的红色党建标语、传播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从新安县向石井镇出发,沿246省道新峪路一路北上,你会被一道格外耀眼的红色风景线所吸引。
29个村(社区)古色古香的“村标”和“业绩榜”延续了村内古建筑风格,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事项,村干部任期内为群众办的实事;镇班子成员和29个村(社区)支部书记领办39个党建产业项目,“头雁”工程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对象的“造血能力”,让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了源源不断的组织动能和经济动能;27个乡村小游园和600余亩龙山公园,分别注入党建文化元素,切实将党建工作融入社会建设体系;3.6公里长的环湖公路,不但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为沟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这里党建飘“红”、产业透“绿”,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不断刷新产业模式,持续激活当地的一草一木。
党建与发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深度融合、同向同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建的组织优势,彻底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石井镇党委书记王冰说,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握着石井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盘”,石井镇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1+3”社会治理体系,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优良的党风政风带民风。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与担当,为石井的稳定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实现党建工作和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产业花开千家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发展和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石井镇镇长高亚涛坦言。该镇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致富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自身区位、资源、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旅游业为依托,加快培育石井镇农村一体的产业支撑体系。
石井镇位于新安县西北部,地处黛眉山麓,黄河之滨,万山湖畔,全镇水域面积5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0%,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自2008年起,石井就被新安县确定为旅游特色乡镇。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国家5A级景区龙潭大峡谷,国家4A级景区黛眉山,道教文化圣地荆紫仙山,黄河第一湖——万山湖,黄河小三峡八里胡同,豫西民俗体验地——石井老街,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寺坡山、东山底等诸多优质旅游资源。实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经济收入10亿元,奠定了石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该镇先后荣获了“中国特色魅力镇”“中国最美村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国家卫生乡镇”“河南省绿化模范镇”“省级环保生态示范镇”“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绿水青山已成为当地人民的幸福靠山。
一业兴,则百业旺。
“将旅游与种植养殖等产业有机结合,才能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这是石井镇率先探索出的一条依托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在石井镇道一农业食用菌产业基地,看着香菇一朵一朵地冒出来,石井镇黑扒村委主任李胜利笑开了花,养好了香菇,就是养出了致富经。通过使用村级集体经济省级试点项目资金5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通过到户增收模式,直接带动贫困户38户,每户年均综合收入近万元,菌棒还可以做有机肥。
食用菌产业是该镇2018年重点打造的农业产业。采取“合作建设、产权按股份占比拥有、企业经营、村集体保底收益”的模式,目前,该镇已建成香菇大棚项目7个,总投资700万元,建设香菇大棚面积17600平方米,年产量150余万斤,产值800余万元,该项目不仅给当地村集体经济带来较大的收益,还带动180户脱贫。
借助旅游业之风,“吹开”的不仅是食用菌这朵产业之花,各处产业也“借风”遍地开花。2017年至2019年,该镇依托来料加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东山底小吃一条街等共实施扶贫到人到户类产业项目68个,累计覆盖贫困户2073户次;实施集体经济项目13个,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以上。资目及资金占该县20%以上。
同时,该镇还实施了技能扶贫扶智,去年组织农村实用技术、致富带头人、旅游服务、餐饮、住宿等技能培训16次,让1000多人掌握了各类致富技能。
青山绿水春常在,富民产业花正开。随着全域旅游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一个个富民产业在石井落地生根,“山水田园”正释放着勃勃生机,为该镇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沟域经济风生水起
黄河库区,万山湖畔。在烟波浩渺的小浪底库区上游新安县石井镇,黄河水在蜿蜒起伏的沟谷山岭之间聚成了一道湾,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神仙湾。
给神仙湾取名的人叫孙江子,正是他的努力,让这荒山荒滩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沿黄流域生态修复和治理保护,为沟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吸引了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孙江子。他利用自己公司的工程机械,让4个山头4000亩荒山变成了壮观的梯田,种上了桃树、梨树、葡萄树等,使这里变成了建设有大河风云项目园区、休闲农业园区、综合度假区等黄河神仙湾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该沟域示范区在去年洛阳市考评中排名第一。
今年五一,黄河神仙湾沟域经济示范区一期“大河风云”景区建成迎客,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神仙湾的山顶上种植观赏树“戴帽子”、山腰搞经济林木“缠带子”、山下搞农业结构调整“铺毯子”、富余劳动力务工“挣票子”、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盖房子”的生态发展路子,实现山、水、林、田、路、房的综合治理,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得益彰。通过实施“生态+”行动计划,石井镇做精生态农业、做优现代服务业,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融合发展新路子。
沟域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在于以人为本、惠及民生、群众受益。石井镇把维护农民群众利益、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黄河神仙湾沟域经济示范区的发展,不但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还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60岁的石井镇山头岭村贫困户李向泉如今在黄河神仙湾农旅融合项目处工作,负责管理果木,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这对以往在山区种地、靠天吃饭的他来说,是一笔稳定、可观的收入。
像李向泉这样,享受到沟域经济发展红利的村民还有很多。黄河神仙湾农旅融合项目自启动以来,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230亩、与贫困户合作发展到户增收种植项目、吸纳贫困户到园区务工、免费提供林果业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免费提供经营摊位等方式,共带动贫困户141户319人,让农民在深山沟有了实实在在的创业感、获得感、幸福感。
筑梦山水田园里,城乡美景入画来。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擘画推动,蝶变中的黄河神仙湾沟域经济示范区正在迎来“高光时刻”。
易地扶贫搬迁“拔穷根”
小康路上,一个老乡也不能少。庄重的承诺,需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行动去实现。“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决战贫困,这是石井镇未有的历史性跨越。
11月27日,记者走进新安县石井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山小区,映入眼帘的是十几栋五层居民楼整齐排列,洁白的墙体甚是耀眼,中间开阔的文化广场上,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在进入小区的显眼位置有一面“笑脸墙”,收集了搬迁群众全家福、笑脸照共155张,画面上那一张张洋溢着灿烂的笑脸,一派安静祥和的生活景象映入眼前。
“我们以前居住的环境条件不好,2017年搬迁到这里后,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上了新房子,道路宽敞又平坦,娃娃们上学就在家门口,小区就像花园一样美丽。”崔小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石井镇,像崔小霞一家这样易地扶贫搬迁的有460户1474人。
近年来,石井镇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挪穷窝、改穷业、换穷貌、拔穷根”的有效举措,按照“向镇区集中、向成熟社区集中、向景区周边集中”的原则,科学编制规划,统筹各类资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培育富民增收产业,筹措资金100万元在镇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1000平方米扶贫车间1座,带动群众就业100余人,每人每年增收20000元以上。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切实解决了“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问题。
看山、望水、寻乡愁。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发展,如今,在新安县石井镇乡村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乡亲正在经历着这样一种变革:山野风光、农耕劳作、田野果园、农家屋舍,这些在农民眼中最平常不过的乡土风物,如今与旅游业融合在一起后,不断迸发出新活力,正在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绘制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追本才能溯源,根深方可叶茂。石井镇党委书记王冰表示,该镇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绿色发展,把惠民利民作为根本出发点,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紧紧依托本地资源禀赋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为实现从“美丽资源”到“美丽经济”转化,石井人民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洛阳市推进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