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乡村的小路上,不断有车辆往来,行人如织,人们多数都拎着大包小包,有的提了装满鲜美河鱼的水桶,有的踢踏着拖鞋、头发微湿、身上还套着游泳圈,还有的人鼓着肚皮满怀抱着一大盒板栗糕……大家脸上不约而同都是一幅惬意满足的样子。
“我们霞鹤可是永安人生活休闲的后花园。”霞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吉杰在三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人民网福建频道共同推出的“乡村建设看三明”系列直播第五站——霞鹤村的直播中介绍,村子距离永安市区仅3公里,很多在城里上班的打工族都住在霞鹤。“我们是工作在闹区,生活在景区,住在霞鹤就像住在公园里一样。”他说。
霞鹤村。人民网 刘卿摄
“霞鹤山清水秀,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公园。”黄吉杰道。
青山绿水间,村落林立起,小城永安西南部的九龙溪畔下,绿柳堤岸,炊烟袅袅。如今的三明市永安市曹远镇霞鹤村,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的“奋斗故事”。
1996年至2003年,霞鹤村的新村点基本建成,水泥路、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村里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逐渐完善。
2003年至2012年,村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出了“建设天然生态公园”的目标,村道硬化和沼气池推广工作有序推进,绕城公路(永安至霞鹤段)、霞鹤至樟林公路建设启动,交通条件得到改善。
2012年至今,霞鹤村发展进入“快车道”,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田园变公园、村民变股民、务农变务工、产品变礼品“四种变化”的发展新格局。
“我从市区开车过来也就十分钟,所以经常来。”陈志强栓好鱼线鱼钩,调整好鱼漂,举起鱼竿用力一抛,鱼钩就被甩到了离岸边三四米远的水里。“霞鹤村有地下水的泉眼,水质好,所以鱼都比较爱上钩,更何况钓鱼累了还可以去游泳、跑马场骑马、露天烧烤,休闲娱乐一条龙,所以每次来都能待上一天。”他说。
从一年四季都有瓜果采摘的农耕体验区,到供儿童娱乐的沙滩、小溪,从粿条坊、烧烤屋到垂钓园、天然泳池,从天然湿地公园到露天游泳池,霞鹤村吸引了不少游客一而再地前来游玩。
霞鹤村的露天游泳池。人民网 刘卿摄
“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收入可观,村财增收效益也不错。”黄吉杰说,现在霞鹤村村财每年平均收益71万,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77元。“我们还鼓励村民以资金、土地等各种形式参与入股,与村委会一起成立旅游公司,再以旅游公司的名义引入外来资本与社会资金,共同成立霞鹤农庄,通过这样发展旅游业,形成了村民变股民、务农变务工、人人有分红的村级经济运行新模式。霞鹤农庄每年创造的村集体收入有24万元,入股村民年均分红2000余元,回报率20%。”
直播时,霞鹤村生态农庄经理陈芸向网友介绍永安小吃。人民网 刘卿摄
“随着乡村旅游的红火,霞鹤的特色美食文化也越来越受关注。”霞鹤村生态农庄经理陈芸介绍,“我们开设了小吃体验区,游客可以体验亲手制作永安特色小吃,比如粿条、豆花、舂糍粑,做出来的小吃再配上咱农庄养殖的猪肉、种植的黄椒,那真是香的不行。”
粿条玉色烫开一屋笑,豆腐全颜煨出满村香。
当大骨的清香和粿条的糯香碰撞,葱头和胡椒便装点出霞鹤人最纯粹的家乡味道,再配上辣黄椒酱、油猪头肉,来自霞鹤的独特味道冲击着每个食客的味蕾,村里的米面菜肉在灶台走一遭,纷纷化身这里最具特色的美食馈赠。
不只有美食美景吸引游客前往,霞鹤村还被红色文化浸润着。
走进霞鹤村的抗战文化基地,走过一道道时光门,目光所及都是历史中的红色记忆。“永安是全国三大抗战文化名城,主要贡献就是在文化出版方面,当年的抗战文化改进出版社就建在我们霞鹤村。”曹远镇党委宣传委员罗娇赛慷慨激昂地诉说霞鹤的革命故事,“眼前的小矮墙,就是当时改进出版印刷厂的旧址,这里印刷的出版物通过这边的码头发散到全国各地,支持鼓舞着前线抗战事业。”
当年,古木参天的霞鹤是抗战文化事业的保护伞,如今枝繁叶茂的森林,依然还是村子发展的保护神。
在三明市“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引导下,霞鹤村着力打造保护开发型美丽乡村。针对地处城市附近的城中村、城郊村,聚焦城市“绿地”属性,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主体意愿基础上,统筹好整治与拆迁、安置与配套、开发与保护、发展与维稳等关系,谋划好修旧如旧与拆旧建新方案,合理优化完善配套设施,全力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曹远镇党委书记刘国华谈规划。人民网 刘卿摄
曹远镇党委书记刘国华说,最近几年,曹远镇依托九龙溪畔的自然风光和生态优势,将霞鹤村作为全镇旅游龙头进行打造,并串点成线,打造九龙溪沿线生态旅游综合体,依托九龙溪生态水系和永加铁路沿线风景,打造以“闻山、阅水、感绿、怡情”为主导的旅游胜地。
霞映九龙溪,鹤舞天然园。霞鹤人都将霞鹤称作“山区明珠,诗画霞鹤”,的确,如今的霞鹤村依托“生态绿”,俨然是一个宜居、颐养的休闲旅游天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