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村经济网首页 > 财经
记方城县拐河信用社综合柜员张国奇
2021-11-16 13:20:08 | 作者: 李焱 吴海平 | 来源: 内乡农商银行灌张支行 | 我要分享

 小天地大作为--记方城县拐河信用社综合柜员张国奇 

在南阳市方城县拐河镇,如果问起谁的知名度最高?想必大多数人都会说,当然是地方的头头脑脑了。事实上,拐河人一致认为,此人当属扎根当地27年,被称为“拐河通”,屡获县联社“先进工作者”、“十佳服务明星”、"揽储标兵",去年被市办选树为“出彩农信人”广为宣传弘扬的镇信用社综合柜员张国奇。
 
近30年来,在综合柜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将这一小小的服务窗口,一直延伸到了千家万户,既全面精彩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又丰富延展了服务内涵,还破解了不少的难题,赢得了广大干群的高度赞誉。
 
小窗口大服务
 
于1994年参加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张国奇,经过老同志的教诲和系统岗前培训教育,深深地认识到,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是联系农民群众最重要最紧密的金融纽带,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从事这一事业无上光荣;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一定要精心呵护,万万不可怠慢。
 
为了练就服务的真本领,他夙兴夜寐、发奋苦学,很快就成为了农信系统的行家里手和多面手。办理业务达到了细心、耐心、热心,洁、快、净。
 
大凡人都有嫌贫爱富心理,银行工作人员也概莫能外。国奇的脾气原本是倔强的,见到讨厌的或不顺眼的人,即嗤之以鼻。然而,就这样一个倔脾气的人,入职以后,简直像变了个样儿。无论见谁,均彬彬有礼,无论年龄大小,身份高低,都一样热情......也就是老年人常说的,大小是个人儿,长短是个棍儿,都看在眼里、同样对待。有一位姓杨的老汉,面容丑陋,衣衫褴褛,由于收鸡营生所需,常常要换零钱,好多营业网点的临柜人员均厌烦他,甚至置之不理。然而,国奇每次接待服务他,总是不厌其烦,让他心满意足。这位老汉逢人都用方城方言说,这娃从不“看人戴帽”,中呀!有钱都存到他那里去。人们看到他这般模样的,国奇都相敬如宾,不由对他高看几眼,纷纷找他存钱。结果,仅仅通过杨老汉就介绍客户30多个,存款余额高达800多万元。
 
在长期的工作生涯中,他仔细揣摩客户心理,因人施法,因事而异,为客户提供了贴心到位的服务。对眼昏耳背、理解缓慢的年长者,有问必答,百问不厌;对活泼爽快的年轻人和爱挑毛病的中年人,以最快的速度限时服务;对犹豫不决的新客户,根据其家庭收支情况推荐适宜的储种......有一位姓贾的退休老太太,老眼昏花,腿脚不灵便,几乎每个月都来存款几百元,最高额度也才1000元,国奇不仅礼貌相迎、热情相送,还把存单上的到期日期等特意用碳素笔在背面再抄写(特大号字体字体)一遍给她。
 
小天地大舞台
 
说国奇是“拐河通”,名不虚传。
 
拐河镇辖35个行政村、334个村民小组,5万余人。哪个村有啥特色产业,有几个种养加大户......有谁会使用网银、手机银行,有谁跟客商签下了订单......这里的民风民俗,以及与他打过交道的大多数人,与他是什么辈分,该怎么称呼,有什么兴特长爱好......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无论走在集镇街道,还是田间地头,不少的人主动给他打招呼,热情地称呼其“大兄弟”、“大哥”、“叔叔”......到了家门口,纷纷夏天给他拿啤酒、冬天给他拿饮料,临近餐饮时分,一定要挽留他在家吃饭。
 
很多人误以为国奇是本地人。其实不然,只是因为他在这里工作时间较长,并且,有些不同凡响之处而已。
 
无论业余揽存期间,还是工作之余,只要他见到了乡邻,就油然而生一种满满的亲切感,给他们打一声招呼、发一根烟;见到拉车上坡的,搭把手推一下;看到他们在田里、店里忙活,帮忙侍弄一会儿,到家里、店里,帮他们剥剥玉米、劈劈柴火、理理货、打个杂.....当他们用脏兮兮的手递过来皱巴巴的,还是他们平时不舍得抽、敬给尊贵客人的烟卷儿,他没有皱眉拒绝,而是慌忙接住点燃。此时此刻,老百姓的内心是喜悦的,因为国奇和他们融合到一起了。
 
作为一名工作人员,学历知识要高些,信息渠道要多些,视野门路要广些,说不定,一句话、一个思路就可以改变一个人、一家人的命运。菜农李某投入全部积蓄种植的蔬菜,第一年上市,就由于市场饱和导致滞销,眼看就要烂到地里,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迅即利用自身的人脉优势和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广泛联系协调,结果在短短的三天内全部销售一空。
 
就这样,一来二去,国奇与这里的好多人成为了忘年交、好朋友、贴心人。
 
对此,关于他“下贱”、“不务正业”、“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等等之类的闲言碎语不绝于耳。面对这一切,国奇常说:一个农民勤劳耕耘、乐善好施、诚实守信,就是高贵的人;一个博士,欺软怕硬、自私蛮横、不懂良知,就是卑劣的人。自己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幸遇党的好政策,自身好机遇、软实力,才从农村走出来,农村是生我养我的根呀。为老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苦不着,累不着,不掉架子,不丢身份。何况,助人就是存款就是业绩就是薪酬,任何好运的来临,都是你曾经乐于助人存下的利息呀!
 
果真如此。生活就像一只储蓄罐,你投入每一份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馈于你,你所要做的,就是别着急、别犹豫,每天多积累一点点,时间都会打包给你。乡邻们一致认为,钱存到哪里都是存,何况,还可以还还人情。再说,国奇言行得体,落落大方,热情本分,钱存到他那里放心。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国奇月月年年均全面超额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小人物大作为
 
国奇不仅是个“拐河通”,还有人赞其为“拐河镇的‘万能钥匙’”。某些村民、村组、镇直单位如遇难题,只要国奇出面,再难协调解决的事儿,大概率会马到成功。这样的称评,可能有些谬赞,不过,通过他,的的确确解决了一些棘手的事儿。
 
今年六月份的一天,一位60多岁的陌生老人,找到国奇哭诉说:“俺家里准备盖房子呢,可是,邻居有棵树碍事,多次与他沟通,不起作用,给村、组干部反映好多次,还是不行。我几次来取低保,都是你办理的,看你服务态度好,人又热情,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求求你了。”
 
国奇忙帮老人拭去了眼泪,问明了其中的根根底底,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说:“老先生,我试试看吧。”
 
次日,国奇慕名到了老人的邻居家,刚一到门口,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颤巍巍地站了起来,眉开眼笑地说:“恩人来了,稀客呀,我咋说今早儿喜鹊在叫呢,儿子,快出来!”
 
话音刚落,一位青壮汉子跑了出来,一边不明就里地望着国奇,一边听其母亲继续在那里絮絮叨叨着:
 
“娃呀,我那7000块养老钱没被骗走,就是这娃给拦住的呀!”
 
国奇正在为与这位老太太有些面熟而纳闷儿,听她这么一说,终于想起那次老太太遭遇电信诈骗就是被他拦截的那件早已忘却的事儿,便觉得初战告捷、那件事解决有望了。
 
她的儿子赶忙给国奇敬烟,然后,引领进了家门,让座拿饮料。
 
“‘无事不登三宝殿’。小伙子,有啥事儿,尽管说!”老太太大包大揽地说。
 
当国奇说明了事由时,由于老百姓惜土若金的本性以及两家先辈间的积怨,老太太和儿子的脸色立马“阴转晴”,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你求我们干啥就行,就这件事不中!”
 
本来大喜过望的国奇一听,便如头顶浇了一大盆冷水,早就摸清了底细、周密拟定了计划的国奇,只好按照第一方案来。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你们听说过这句诗吗?”于是,国奇借助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这首诗,给他们简述了那则家喻户晓的“六尺巷”的故事,然后,讲述了临近村庄因为邻里不和导致吵架械斗最后共进班房几件实例,神色凝重地劝诫道:
 
“老古语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邻居好,赛金宝’;‘冤家宜解不宜结’.....”
 
老太太一家人一听,觉得在理儿,与儿子等会了一下眼神儿,爽快地说:“没啥说的,砍树去!”
 
正在这时,邻居老人按照国奇事先的导演,掂着纯牛奶等礼物进了家门......
 
前年秋季,镇党委履新的一位领导和分管部门的同志为县挂牌督办的一起久拖未决的群访件而愁上眉梢。有人提议说“让信用社国奇试试看?”
 
“只好活马当死马医了。”那位领导无奈地同意了。
 
国奇了解了其中的是非曲直之后,根据上访人诉求的上限和政府解决的底线进行了权衡,提出了一个彼此折衷的解决方案,经镇党委领导同意后,付诸实施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擒贼先擒王。”然而,其幕后主使始终没有“浮出水面”。国奇总算通过自己的信息渠道锁定了目标,却与其不相熟识,且那人也不可能面见,遂只好选定一个与其和自己私交都不错的关系人,与其进行了沟通。谁料想,那人仍然不满意,还想狮子大开口。不过,早有预料的国奇的“马后炮”也支上了:
 
“无论任何形式的上访,都必须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否则......同时,欲壑难填,自取其咎。再说,任何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基层,再高的层级,也难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白白浪费精力财力,还不如回家搞好生产......”
 
如此这般几个回合的较量,这个长达9年的群访件终于彻底息访了。
 
小家庭大格局
 
“主任,不能让国奇走,要不,你给我们找个一模一样的。”
 
2014 年7月,鉴于国奇的突出表现,经县联社研究决定,把他调往县城。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有不少的员工和客户排队前来央求主任予以挽留。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于情于理来讲,拐河属于位居县城北部的山区乡镇,与平顶山的叶县和鲁山县毗邻,距离县城近40公里,国奇家居县城,妻儿在县城,其祖籍距离县城10多公里的清河镇,年迈的父母在老家,南辕北辙的,在这里上班的确不便。同时,国奇也在这里上班这么多年了,人家也该回县里了。再说,到了县城,前景和机会当然多多。
 
然而,面对员工的殷切希望和客户眼含的泪水以及主任难奈的目光,国奇的心热了,还是决定留了下来。这一留,又是7年多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国奇却是扎根这里的“一棵松”,如今,在拐河镇,依然常常见到年过而立之年的国奇在激情万丈地工作着,并且,在不断地精进演绎升华着,还把自己的这种工作作风传帮带给信用社的一茬又一茬的员工,播撒到了全县不少的营业网点。
编辑:付鹏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