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登封 河南东方宇亿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牛宪运慈善活动
河南文化产业网12月12日消息: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12万大军,以台前县孙口为中心渡口,在东西长150公里河段上,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的序幕,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当地群众把刘邓首长乘船渡河的孙口渡口亲切地称为“将军渡”。
□本报记者王映本报通讯员王为峰
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个个动情的故事,一段段难忘的回忆……在台前县孙口镇将军渡,这个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的地方,岁月仿佛走得很慢很慢,72年前的渡河故事仍然在口口相传。
“父亲作为渡河船工队的一员,就是从这里出发,冒着炮火,载着先遣部队强渡黄河的。”11月25日,站在黄河古渡口畔,王占银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年的场景。
王占银的父亲王怀信,渡河时只有21岁。
“听父亲说,渡河前夕,一位部队首长找到村上干部,说要找水性好、撑船技术好、不怕牺牲、年轻力壮的村民去当水兵,父亲第一个报了名。”王占银自豪地说。
在支援渡河前,王怀信每晚都要苦练划桨、掌舵、撑篙,还要学习隐蔽、抢救等技术。渡河当晚,12只载着先遣部队的小船从孙口渡芦苇中划出。王怀信的任务是摆渡“小1号”船,船上共有5名战士。出发前,首长对他们说:“这是战场,生死难定,你们怕不怕死?谁要怕死,现在就可以回去。”大家都坚定地回答:“不怕!”
“除了枪林弹雨,当时水流湍急,黄河水面也比现在宽,战士们先把船拉到上游一里多远的地方,再顺流划到对岸渡口。”王占银一边说,一边模仿着渡河的动作,“父亲猫着腰,使劲划船,不到一刻钟就把先遣部队送到了对岸。没等船靠岸,先遣部队就下船蹚水,直冲国民党军队的防御阵地,国民党士兵吓得抱头鼠窜。”
对渡河的故事,王怀信的孙女王丽民同样耳熟能详:“当先遣部队控制了敌军火力后,白色信号弹冲天而起,刘邓大军主力部队布置在黄河北岸的大炮开始全线轰击,敌人阵地变成延绵不绝的火海。”
“那一夜,爷爷共往返了6趟。”王丽民感慨地说,“一颗子弹贴着爷爷的肚皮飞过,留下了携带一生的伤疤,这也是我们一家的光荣印记。”
昔日荒凉的黄河渡口,如今早已旧貌换新颜。纪念碑脚下的孙口村小学取名“将军渡小学”,就连商店、工厂、酒店、黄河浮桥也都以冠上“将军渡”为荣。
在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里,一艘木制大船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船名为“爱国号”。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刘伯承和邓小平就是乘坐“爱国号”渡过黄河的。
将军渡小学的孩子们经常会来到纪念馆,他们围在木船前,一遍遍听老师讲战争年代的故事——木船带着他们划进历史,更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