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织金县三塘镇川硐村,漫山遍野的林子依旧绿意盎然,一阵风吹来阵阵松涛。林下,数百个白色的大棚错落分布,放眼望去蔚为壮观。
棚内的平菇迎来采收季,棚外的灌溉管道正在安装,当地干部群众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我们村党支部领办的林下产业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的模式种植食用菌,这些年有力带动了乡亲们增收。”川硐村村委会副主任、合作社负责人李奎告诉记者。
川硐村林下产业基地
走进大棚,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菌棒上,平菇宛如簇簇鲜花破膜而出,透着阵阵清香。拿上箩筐,李奎和乡亲们开始“大显身手”,不一会儿便摘了几箩筐。
“这平菇产业有个优势,投资小、见效快,很适合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户发展。”拿起一簇新鲜的平菇,村党支部书记安忠武介绍了该村产业发展情况。
安忠武、李奎等党员志愿者在采摘平菇
2019年10月,当时还是党支部书记的李奎领衔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村集体土地入股的方式引进贵州织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到村种植食用菌。经过数年发展,产业稳中有进,有效带动了该村200多户群众通过就业和分红增收。
“我们负责种植、管理、采收,公司负责找市场。我们种出来的菇,他们要保底收购,以保障群众基本利益。”李奎说,目前该村林下产业基地已发展到2600余亩,产业便道、灌溉设施等不断完善,正逐步迈上规模化、规范化的轨道。
务工群众在安装灌溉设施
当地村民李光军已在基地上工作三年,现在是合作社领班,每天带着50多人务工。“从小在这里长大,谁想到这片林子还有大用处?现在我们一年四季都在这里干活,家门口就能挣钱养家糊口,确实很幸福。”老李笑着说,要是栽种或采收时节,合作社用工量还会增大,一天要两百多人。
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今天的川硐村,“两委”班子朝气蓬勃、敢想敢干,产业逐渐成规模、见效果,而在五年前,该村还是“空壳村”,村办公阵地狭小且透风漏雨,党支部也被冠以“软弱涣散党组织”的称号。
为了从根本上突破发展“瓶颈”,当地对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改组整顿。2019年,“90后”青年李奎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参与竞选“村干部”并担任支部书记。今年,为了全身心投入产业发展中,他与原来担任副主任的“兵哥哥”安忠武互换了身份,专心致志地带领合作社种植食用菌。
川硐村生产的平菇
工作细节上各司其职,在发展的大目标下团结奋斗,村“两委”班子的齐心协力让川硐村很快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如今,该村林下产业基地带动了90多家农户种植食用菌60万棒,每个“家庭农场”年均获利超过2万元。
“从眼下的形势看,我们村‘两委’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大家持续增收致富。”安忠武说,通过不断争取乡村振兴有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该村各种设施逐渐完善,产业发展的阻力也不断减小。“村里的乡亲们思想逐渐转变,大家对扩大产业规模也很支持。”
保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依托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三塘镇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通过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和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
合作社领班、当地村民李光军在采收平菇
“突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我们立足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打破行业、身份限制,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三塘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张艳菊介绍。
据了解,为进一步激发村“两委”干事创业激情,该镇还规定产业项目资金在400万元以下的项目,均由镇联合社或村集体合作社组织实施。通过筑牢党支部“战斗堡垒”,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群众增收之路逐步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