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虽窄,却看不到一点纸屑垃圾;绿树掩映着村居,花草枝条从庭院围栏里探出头来——这是浙江省建德市的乡村一景。若问起“谁是村里的保洁员”,村民会争着回答:“我们都是!”
乡村的人居环境,表面上看很容易理解成“清清垃圾扫扫地”,但里头其实门道十足、点多面广。如何避免环境陷入“清了又脏、脏了又清”的循环?如何在资金有限的现实下,变“一时净”为“长久美”?建德市给出的答案是:建立长效机制,深化“千万工程”,引导群众共建共治共享。
今年5月,建德市启动部署推进“人人都是保洁员”工作,在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的带头作用下,引导更多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开展保洁工作。
从“请人干”到“自己干”,首先要唤醒村民的家园意识。洋溪街道友谊村为此专门开了五次村民代表大会,由村“两委”干部、网格员、人大代表等组成6支走访队,逐户上门沟通听取诉求,最终将“人人都是保洁员”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并明确了具体实施方案。
规矩定好,重在执行。友谊村东南片有家院子,干柴垛被整齐地码成了一面墙,颇有点山村韵味。可数月前,这家的主人洪师傅还是个不愿配合的“刺头”。“那怎么办?只有我们天天来帮着收拾。其实农村人很朴实,别人稍微帮着做点事,就会过意不去。久而久之,乱糟糟的庭院就变了模样。”友谊村党委副书记陈珍仙深有感触道。这段时间,秋风渐起,看到自家庭院改头换面,洪师傅也总爱搬把椅子到院子里乘凉,颇为享受地表示:“变清爽了,住着确实舒服。”
虽然都是依靠群众,但各村各有奇招。刚接到“人人都是保洁员”任务时,54岁的李家镇龙桥村党支部书记杨满花就信心十足,马上在村里召开“妇女大会”,这缘于长久以来打下的信任基础,“半边天”早就情同姐妹。
“‘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活动已经开展10来年了,帮村民解决了不少难题。”杨满花说,开展群众工作,其实功夫在后头,“还比如,‘每天劳动一小时’‘幸福方桌’之类的活动,把村里的‘一老一小’都照顾到了。我们把村民放在心上,他们自然会认可、配合工作。”
人人参与的持续动力是人人享有。“村里取消了保洁员,平均每个月省下了一万八千块钱!”账目一公布,村民都高兴。省下来的这笔钱,一方面用作考核激励,另外也补贴进了老年食堂、产业培训、共富课堂之类的公益性项目上——这是梅城镇千鹤村的办法。
村落作“纸”,人人为“笔”,乡村成“画”。目前,建德市“人人都是保洁员”工作已覆盖全市16个乡镇街道,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下一步将陆续在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