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村经济网首页 > 三农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4万余亩甘薯年产量8万多吨 收益超1亿元
2023-08-30 11:19:26 | 作者: 贾爽 李昊 | 来源: 农民日报

  近日,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苇莲苏乡东风村的塞外红鸡心果园,500亩鸡心果迎来丰收季,阵阵果香扑面而来,农户正穿梭其间,忙着摘果装箱。

  “依托学习践行浙江‘千万工程’,全村60%农户走上鸡心果种植之路,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这个‘美丽产业’最终产生了‘美丽经济’的效果。”东风村党支部书记王怀义笑着说。

  近年来,奈曼旗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将“一村一品”“一村一策”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科技支撑、人才联动,不断探索“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最优解。

  产业兴起富一方。位于奈曼旗东南部青龙山镇得力营子村的王学军,便是“一村一品”产业振兴路上的鲜活例子。他种甘薯、学技术、扩规模,昔日的普通农民成了村里人人夸的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村党支部组织带领我们学习采用新品种,使用脱毒苗和覆膜、控旺等栽植新技术,亩产量由原来的3000斤增加到了5000多斤,手工粉条也卖到了自治区以外,生活越来越有劲了。”王学军高兴地说。

  青龙山镇有“甘薯之乡”的美誉。在推动甘薯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青龙山镇把党建引领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把党员培养成技术推广员、培训员,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散户,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甘薯产业全面发展。

  目前,青龙山镇甘薯种植面积4万余亩,年产量8万多吨,收益超1亿元。“奈曼甘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录,“奇石净土、奈曼甘薯”已经声名远播。同时,开发粉条、薯粉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亩均净收益达2500元以上,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社会和谐安一方。在大沁他拉镇刘家堡村,早上7点多,69岁的村党支部书记乔玉存带领调解委员会的成员再次走进村民常海凤家中。

  “非常感谢调解委员会,解了我俩的心结,让我们一家人又重归于好。”已化解夫妻矛盾的常海凤夫妇握着乔玉存的手表达着谢意。

  早些年,刘家堡村并没有如今这么和谐,村民法律意识不强。为改变混杂的局面,村党支部创新建立“641”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体系,通过打亲情牌、邻里牌、法律牌,将以往的多事村转变为如今的平安法治村,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建立村级矛盾化解调解室,动员热心的老党员、老干部、退休教师加入,通过“读、说、听、记、学、办”6字程序与“韧、真、快、巧”4种干劲,推动矛盾排查与调节模式常态化;同时,强化源头治理,主动与公、法、司、信等部门实行“1个对接”,邀请律师事务所专业人员到村开展普法课堂,形成全民守法浓厚氛围。

  近些年,刘家堡村相继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通辽市人民调解工作最佳调委会”等。这些亮眼的“成绩单”,是该村探索“一村一品”新路径、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的最好诠释。

  文明之花美一方。拥有美丽的生态环境,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美丽乡村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优美的人居环境需要靠你我共同创造和守护……”走进八仙筒镇曼楚克庙村,“村村响”小广播每天都会定时响起来,播报近期旗镇村的工作重点和注意事项。

  “要把短期任务做成长效机制。”曼楚克庙村党支部书记王伟利表示。自2014年起,村里将环境卫生、文明评比、志智双扶等项目纳入村级考核管理,合力发挥全村志愿者、党员的带头作用,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2019年,曼楚克庙村抓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契机,依托遗址景观、自然风光等优势资源,动员40户村民居家发展旅游民宿,2020年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同年,曼楚克庙村获得自治区级卫生村荣誉称号。

  奈曼旗正在形成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点亮“希望田野”的生动局面。白音他拉苏木的宝古图沙漠旅游、大沁他拉镇的养牛基地、东明镇的无籽西瓜、固日班花苏木的奶制品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致富产业,正不断辐射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换道飞驰插上“美丽翅膀”。

  2022年底,奈曼旗355个行政嘎查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全旗嘎查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达到7879万元,谱写出一曲产业兴、百姓富、村庄美的乡村赞歌。

编辑:付鹏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邮箱地址:xyxxfc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