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如果没能一碗水端平,我恐怕走不出会议室。”今年61岁的潘柱升,是广东省佛山市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回忆起2015年全村“增配个人股、稀释集体股”的股权改革,他记忆犹新。彼时,因历史原因,村内土地较多的村民小组保留了大量集体股,随着土地资源日益升值,比集体股保留较少的村民小组年终分红多出很多,如不改革,村民间收入差距有持续拉大的风险。
与紫南村情况类似的村庄,在珠三角地区并不少见。作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珠三角农村发展普遍面临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的巨大变化。在此过程中,村民收入提升的持续性如何增强?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目标如何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又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基层智慧予以回应。
连日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访广东佛山、珠海、茂名等地,采访发现,进一步发挥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以挖掘放大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优势,正成为新形势下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一条可行路径。
强化统筹,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2亿元、人均分红超1万元、人均纯收入超10万元……谁能想到,紫南这座“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在2007年以前还是远近闻名的“问题村”。当时,全村人均分红不足千元,加之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滞后,村民获得感普遍不高,一度出现短期内50人以上集体上访16次的情况。
改变发生在潘柱升回乡主政后。“村集体经济要发展,不能搞吃光分净那一套,也不能唯分红高低论英雄。”在阅历丰富的潘柱升看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要在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下,调动、引导群众积极性,实现共建共享。
2007年以来,紫南村通过加强村组两级党组织建设,重新树立起“两委”威信,经过土地确权、固化股权,理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产权关系。以制定统一的土地规划为突破口,硬件设施和营商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成功引进包括3家上市公司、26家规上企业在内的60多家优质企业落户,为全村产业发展奠定了“骨架”。
“目前来看我们村的分红在佛山处于中游水平,但村委会眼光长远,缩小分红差距能让大多数村民受益,我们没理由不赞成。”村民潘国政道出了多数紫南人的心声。在紫南村,集体经济收入不片面用于追求分红增加,而大量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民生保障的“塑形”工程。如今,全村铺柏油路、户户通天然气、老人生病不用愁、青年升学有奖励的情景都在紫南实现。高品质的乡村建设,又为紫南谋划以乡村文旅产业作为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基础,今年,紫南村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一个“家家来创业、人人当老板”的共同致富平台初现雏形。
“今天珠三角地区乡村发展面临的情况,可能会为明天内陆乡村提供借鉴参考。”佛山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当地不断改革完善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体制机制,通过提升信息化水平构建起全市统一、分区应用的智慧管理平台。同时,积极引入职业经理人,与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合作,持续增强集体经济内生动力、发展潜力,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
引入资源,“分期”实现物业升级
无独有偶,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仲文也曾为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发愁。“小卖铺、临租房……最成规模的是一所驾校。”黄仲文介绍,地处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夏村形成了以出租土地为主的收入结构,长期以来,村民一家一户分散出租不仅规划混乱、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制约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而对集体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改造,村里一时又拿不出巨额投入。
如今,村集体先期不需要大笔投入,以“分期支付”的方式即可拥有统一规划的现代化物业,这样的“好事”,在夏村正变为现实。
据了解,在政府部门引导下,夏村与地方国企达成合作,双方按照“村集体提供土地、国有企业建设运营管理、经营收入双方约定分成、期满后物业产权留归村集体”的新模式,开发了“龙蟠坊”项目。该项目占地约53亩,总建筑面积约8.8万平方米,规划建有商业、酒店、公寓等业态分区。项目合作期40年,夏村预计可收入土地合作金额约2.5亿元。
“我们村毗邻富山工业园区,园区预计有10万人的生活需求。格力集团先期投入了3.9亿元对村里的闲置土地进行开发,每年经营收入按比例分成,完成招商、正式运营后预计15年可以覆盖建设成本。”黄仲文表示,通过与企业合作,不仅解决了村物业提质升级的先期投入难题,村集体还可每年获得约500万元的收入,村民则每年增收达5000元、新增约200个就业岗位。
以稳步推进“村村有物业”试点为突破,夏村所在的珠海市斗门区目前上线了广东省首个区级农村集体资产网上交易平台,实现全区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超100万元。通过鼓励地方国企全面参与城镇化建设和村级物业开发,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探索,成功入选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名单。
全链提升,多环节拓展增收渠道
进入6月,作为早熟荔枝品种主产区的茂名高州市大部分荔枝采摘完毕,少数留在枝头的荔枝鲜红欲滴,显得格外醒目。走进根子镇柏桥村,只见沿路多层小楼里,村民们三五作伴,正忙于为刚下树的荔枝打包、发货,换取一年一度的好收益。
“今年荔枝价格很坚挺,好品种地头价达到七八块一斤,一般的品种价格也能有3块左右,乡亲们得到了实惠。”柏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郁告诉记者,今年风调雨顺,荔枝品质好、不愁卖。
茂名市拥有2000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是全国种植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荔枝产区,其中,又以高州为最。但产销两旺,在往年的荔枝市场并非易事,2018年之前,不少荔枝主产区都出现过滞销情况。
坐拥地方特色农产品种植优势,缘何不能丰产又丰收?“以前是坐等采购商来收荔枝,没有市场议价权,在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环节也普遍存在短板。”根子镇柏桥村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达为坦言,组织化程度较低、存在市场信息差等原因一直制约着当地荔农增收。也正是看准这些短板,2012年何达为决定返乡,通过电商销售模式带领乡亲们致富。目前,合作社通过签约保底收益带动农户300余户、通过收购辐射农户2000余户,年荔枝销售额达1300余万元。
以新型经营主体吸收农户进入种植、销售、物流、加工等产业链全环节,实现产业发展红利共享,在高州已渐成“燎原之势”。近年来,当地探索实施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成立荔枝产业链党委,纵向在各乡镇、村组构建产业链党支部、党小组,横向对接各类链主企业(合作社、协会),产业链党组织积极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强培训、广宣传、稳价格、助销售,有效推动了各类经营主体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提升了荔枝产业整体竞争力,目前降低荔枝物流成本近三成、辐射带动约40万荔农参与到荔枝相关产业多种业态。
6月的南粤大地,热气蒸腾,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引领下,广东省处处呈现干事创业的火热景象。一路采访感触渐深,立足地方特点、完善利益联结,在产业发展共同体中带农增收,已成为广东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