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塘镇采取“一核三统一”措施,逐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着力打造村强民富的“西部重镇·活力三塘”。目前,全镇集体经济积累2440万元。
坚持“一核”统领,筑牢发展基础
三塘镇积极发挥党组织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引领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优化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打破行业、身份限制,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
优化待遇,激发“领头羊”干事创业激情。在全镇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按同等事业单位人员执行工资待遇,目前已选聘5名“一肩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专业化”管理对象,通过强培训、重管理、压担子提升党组织书记能力水平。
突出党员示范,凝聚党组织号召力。做到“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坚持在村级发展中凝聚力量,最大限度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组织起来。采取“村党支部+党员+群众”的模式,使大家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来,努力将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推动发展活力。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项目统一实施,拓宽增收渠道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投入到本村的各类项目,除《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外,原则上项目资金在400万元以下的,均由镇联合社或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组织实施。合作社实施项目过程中,把群众组织起来参与施工,群众通过就近务工、以工代赈等方式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合作社在实施项目过程中,获得合理利润。目前,合作社共组织实施项目103个,其中基础设施类60个,产业类43个,共获纯利130万元。
大事统一办理,推进乡村治理
坚持多措并举,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婚丧”和建房作为村民两件大事,由村党组织统一组织办理,推进文明新风和乡村建设。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只办“红喜”和“白事”两种酒席,其他酒席如搬家、升学等一律不办。同时,引导村民只吃“红喜”和“白事”两种酒席,其他酒席一律不吃。村级成立红白理事会,由合作社成立“红白事务一条龙服务”,村级用集体资金统一配购餐具、桌椅板凳、帐篷等用品,为符合酒席办理条件村民免费提供。厨师和服务人员由红白理事会统一调度,实行有偿服务。坚持“红喜”1天,“白喜”原则3天最长不超过5天,有效避免大操大办,有效推进文明新风。
三塘镇针对按照“一户一宅”获批建房的村民,若该村民无劳动力或需外出务工,可向村合作社提出申请,由合作社组织建筑施工队为其修建房屋,双方签订协议后费用按照“成本+工资”方式结算。此举为集体经济壮大拓宽了增收渠道,有效解决“建大房子”和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助力推进乡村建设。
利润统一分配,助推共同富裕
三塘镇扎牢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铁三角”命运共同体,坚持从“党政主导”到“群众主体”转变,从“独家经营”到“广泛参与”转变,从“企业单赢”到“合作共赢”转变的三大转变,助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惠农化”三大发展。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结合实际合理分配三者之间利润,从而形成“抱团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目前,川硐村、鱼多倮村和干河村共发展家庭农场16个,种植平菇60万棒,带动农户90户451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式农场)”的模式,引进织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解决了技术端和销售端两端问题。公司按3.5元/棒将菌棒销售给家庭农场,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全部回收成品食用菌,每棒保底收入5元以上,每斤食用菌提取0.05元给村合作社,预计合作社可获纯利7.5万元左右。每个家庭农场可纯利润为24000元以上,带动农户就业收入为每户5000元以上。合作社通过组建家庭农场和组织群众务工所获得的收益,50%作为合作社滚动发展资金,30%作为合作社管理人员激励报酬,20%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该食用菌基地周边村民已实现昔日“打工仔”变成今朝“小老板”,实现“家门口就业”目标。(稿件来源:三塘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