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茶店乡红艳村作为全国文明村,承载着布依族厚重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临近支嘎阿鲁湖,风景秀丽,拥有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和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目前全村共有400余人,布依族占95%以上,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
民族之美,根植于“淳朴民风”
布依族作为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团结、乐于助人的民族,他们勤劳、勇敢、智慧,民风淳朴,喜欢唱歌,能歌善舞。
布依族历史悠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由于长期文化积累,自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布依族山歌,山歌曲调优美,感情真挚,富有抒情性和浪漫色彩,语言朴实生动,充满着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优美的歌曲唱出了布依同胞的淳朴、团结和热情;一曲曲歌舞舞动了青春朝气,展现民族希望,体现了文化传承。
红艳村以布依族为主,群众之间团结、和谐,喜欢唱歌跳舞。在他们心目中,“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则是人们生活中最惬意、最开心、最欢快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不仅是布依同胞的一次聚会、一次仪式、一次狂欢,更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释放。
在“三月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打糍粑活动,欢快的节奏,愉悦的方式,以传统的打糍粑工具,载歌载舞的打法,承载着对未来的憧憬和祝愿,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同时寄托人们追忆先祖、敬仰长辈、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产业之美,发展于“生态之美”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发展产业时,红艳村始终坚持生态之美,发展“绿色”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发展,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农业生态旅游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协调发展。
依托乡村旅游发展,红艳村在大力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和当地实际,围绕“一村一品”思路,将传统种养殖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黄金菇、早熟玉米、南瓜等产业,以带动群众参与。
当前,红艳村种植经果林300亩,早熟玉米15亩,有大棚3个,种植黄金菇3万棒,养殖场一个,养殖生猪100余头,形成养殖业和种植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生活之美,凝聚于“共同守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艳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基础上,让绿水青山变成村民致富的金山银山。
红艳村立足于移风易俗工作开展,通过召开群众会,共同制定村规民约,让群众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相互约束、相互督促,按村规民约办事,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树立文明向上的民族之风。
以“四会”制度为抓手,将乡贤寨老和有学之士纳入“四会”成员,狠刹歪风邪气,共抵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让群众成为移风易俗的贴身使者。通过相互监督,让村民办文明喜事,做文明新人;改变村民生活卫生习惯,倡导文明生活之风,培育文明村风,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村集体富起来,群众乐起来。
精神之美,受益于“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载体,更是民族根本。红艳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保护、传承和发展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传统节日活动,让广大布依同胞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欣赏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丰富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把布依族传统节日融入到民族文化中。
乡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生活富不富,归根结底要看群众的心齐不齐、气顺不顺、干劲足不足,红艳村是山美水美产业兴的布依文化之美。
生态之美,得益于“生态宜居”
作为一个布依族村寨,这里的布依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传承布依文化,保护好生态环境。通过利用群众会、院坝会、入户走访、微信群、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动员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岗的作用,党员领着群众干,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意识,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的大家庭,让群众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当家人”。
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功能,每周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增强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村庄“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垛、家禽乱跑”的现象。
目前红艳村建立污水处理池2个,垃圾分类亭20个,形成垃圾分类有序,污水处理有方的良好格局,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