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姑孰镇灵墟村不断扎实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通过开展信用村评定、信用户评级工作,源源不断地为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有了金融活水,灵墟村的群众拿上“乡风文明 产业兴旺”画笔,描绘起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村里掀起“文明风”
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便是乡村振兴灵魂所在。灵墟村把乡风文明评议工作作为提升群众道德素质和打造信用乡村的重要举措,构建和谐融洽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建立党支部、村民组、党员中心户信用村建设三级网格,选择熟悉情况、公道正派的党员成立8个乡风文明评议小组,走村入户进行评议。组织开办3次乡风文明评议培训班,明确评议内容,切实保证乡风文明评议结果客观公正。借助乡风文明评议,积极引导群众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进一步深化乡风评议活动,弘扬正能量,积极组织开展“好儿媳”、“最美婆婆”、“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树立一批有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山里结出“共富果”
3年前,灵墟村还是集体经济“空壳村”。没有集体经济,村级公益基础设施就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经过反复调研和专家论证,灵墟村决定发挥山区村的优势,发展黄桃特色产业。2018年,村里从村民手中流转山坡荒地100亩种植黄桃,成立了灵墟生态农业合作社,苦于资金不足,合作社运行难。去年,恰巧正逢全县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灵墟生态农业合作社被评为3A级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给了一笔纯信用贷款,信用生“金”。灵墟生态农业合作社运行稳定,挑起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大梁。
地里长出“希望伞”
在灵墟村霍守贵食用菌基地,菇农吴其梅正忙着采摘蘑菇。今年,菇棚里发生的一点儿小改变,让菇棚迎来了一次大丰收。这个小小的改变便是村民霍守贵通过党建引领信用村政策,通过信息变信用,信用变信贷,给蘑菇棚里增添4台超声波加湿器,解决了因菇棚人工补水不均、影响菇的产量与品质的问题。
“超声波加湿器好处特别多。”霍守贵介绍说,“不仅可以降低菇农的工作强度,菇棚内的湿度也能控制得更加精准,菇的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看着满满棚的菌包长满了蘑菇,他开心地说:“我家种的蘑菇品质好、产量高,今年迎来大丰收。由于和各大超市、市场商户签订了回收合同,销路不愁,俺这蘑菇园一年每亩少说也能收入2万元。”
从党建引领的“浓墨重彩”,到基层治理的“ 抽丝剥茧”,再到信用兴村的“锦上添花”,灵墟村崭新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付鹏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