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鹿邑县郑家集乡周楼村,只见村主干道干净整洁,路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胡同里一尘不染,显得格外宽敞。
“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村里有了‘胡同长’,胡同街道干净了,我们的心里也亮堂了。”谈起村里人居环境整治,村民周玉启连声称赞。
据了解,为助推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今年3月,周楼村在集中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行“胡同长”自治模式,对全村27条主要胡同进行重新命名,把群众基础好、威信高、能干事、肯干事的优秀村民选拔出来担任“胡同长”。
周楼村共推选出27名“胡同长”,每人负责本条胡同内住户,主要职责是配合村“两委”做好政策宣传讲解、人居环境卫生监督、矛盾纠纷调解、疫情防控排查管控等工作。
63岁的潘祥云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通过发展养殖脱贫致富后,他对村里的大事小事都很上心,积极参与村内事务治理,在村里很有威望。这次被村里任命为“胡同长”,老潘很自豪。
“‘胡同长’代表着大家对我的信任,我得以身作则。”每天早晨6点,老潘就开始巡视自己的“辖区”,看到边沟上有点垃圾就捡起来,“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卫生保持得可好。”老潘说。
有了“胡同长”带头,村民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有一天我起晚了,推门一看,家门口特别干净,就知道‘胡同长’来过了。”村民刘纪灵说,“打那以后,我怕第二天晚起,就提前把卫生打扫干净。”
“‘胡同长’还发挥了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作用,村民有什么纠纷、难事,或者对村里的工作有啥建议,都可以通过他们反映。”周楼村党支部副书记潘自峰说。
乡村治理,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明确‘胡同长’责任,让每条胡同都‘有人抓、有人管、无盲区’,是乡村网格化管理的延伸和细化。胡同对外是村庄的‘里子’,但对村民而言,是自家的‘面子’。”郑家集乡党委书记刘新建说,以后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完善,并在全乡范围推广“胡同长制”。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