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农村教育“最后一公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南粤名师大讲坛”是广东省教育厅于2015年开始打造的教育品牌,依托各高校的平台和资源,通过专家讲座和讨论交流学习,实现教育资源的一个补充和平衡,缩小粤东西北城市与珠三角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9月22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梅州市教育局、北京师范大学协办,北京师范大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承办的“南粤名师大讲堂”梅州站暨励教讲坛秋季会讲在梅县东山中学举行,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桂林和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王祺主讲。来自我市各县(市、区)的300多名乡镇中小学教师到场聆听学习。
发挥农村优势
转变教育模式
梅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山区城市,在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师驱动力不足等瓶颈问题。
讲座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桂林结合我国农村教育实际,以“当前农村学校教育价值及改革趋势”为主题,剖析我国农村教育历史发展沿革及资源环境变化,结合乡村振兴等时代发展趋势,提出要重视农村学校教育价值,发挥农村学校环境优势,力推“三教(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与“农科教结合”教育模式落到实处。
“当前农村学校存在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接近‘三农’环境,直观感受产业融合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二是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的趋势。”袁桂林开门见山指出,当前的农村学校有着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政策优势,特别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如火如荼进行,各种新型农业生态园、乡土文化展览馆的建设都给农村学校提供了很多直观教育平台。因此,教师应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体验等方式,比如村史探究、果林管理等,引导学生在自然课堂中学习,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灵活转变传统教育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袁教授还举例分析了其他省市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成功范例,如河北省青龙县青龙镇马丈子小学邀请村庄老艺人、老工匠进课堂;陕西省石泉县池河中学生态校园创新工程等,强调农村教育改革应因地制宜,提升农村资源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体现,为我市农村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基础。
激活职业内驱力
提升教师“幸福感”
“教师是教育模式的践行者、课程的执行者,要实现教育改革,提升教师幸福感、激活职业内驱力势在必行。”讲座中,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王祺把脉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原因,对症支招“提升幸福感”的途径与方法。
王祺表示,教师幸福感降低除了跟工作倦怠心理有关,与教师个人的教育理想、自身专业成长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育人成就等方面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生理耗竭、认知枯竭、情绪衰竭等。“这是正常现象,教师不用太过在意和焦虑,产生职业倦怠如同面对人生的一个交叉路口,如果处理得当,或许能够将危机化为再成长的契机,找到教育人生的新方向。”王祺提醒教师要端正心态,正确面对职业倦怠期,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保持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学会把控自我情绪,劳逸结合。
据北京师范大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执行副主任罗容海介绍,“南粤名师大讲坛”是广东省教育厅于2015年开始打造的教育品牌,依托各高校的平台和资源,通过专家讲座和讨论交流学习,实现教育资源的一个补充和平衡,缩小粤东西北城市与珠三角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今年11月份还将在梅州开展‘南粤名师大讲坛’的第二讲。”(林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