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村经济网首页 > 消费
专题解读:以文兴业全面激活文旅消费潜力 以创意点燃文旅发展新引擎
2023-07-09 10:31:59 | 作者: | 来源: 本网综合

  文化强省专题:以文兴业全面激活文旅消费潜力 以创意点燃文旅发展新引擎

  2023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对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出全面部署,为加快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动文旅文创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探讨河南如何以文兴业、建设文化强省意义非凡。

  全面激活文旅消费潜力

  □唐晓旺

  近年来,河南文旅文创加速融合,已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主战场。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快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动文旅文创产业成支柱,就要培育文旅文创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进一步激活文旅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的需求。

  坚持融合理念,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深化,以视频直播、创意广告、智能文娱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的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3860亿元,比上年增长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4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36.0%,占比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在16个行业小类中,13个行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其中,数字出版、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和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30.3%、21.6%、18.6%、16.9%和10.2%。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新业态已经成为推动文旅文创产业复苏、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重要途径。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经济、历史等原因,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文化新业态发展不足,导致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显偏低。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发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河南在文化新业态融合指标中排名第八位,与北京、广东、浙江等先进省市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在于河南文旅资源整合水平较低,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制约着河南文旅产业的发展壮大。

  新的时代,文旅消费已成为扩大内需的新风口,河南培育文旅文创消费新业态,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推动文、创、旅深度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快推进资源利用,不断创新业态模式,持续提升服务品质,完善产业链条,优化文旅文创产品供给。二是加快推进跨界融合。发展城市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等,加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以新文旅出圈出彩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系统集成。坚持文创主体、文创人才、文创产品一体推进,做强工艺美术产业,打造精品演艺项目,发展影视动漫,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加快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消费场景的核心元素是以消费为导向的舒适性设施、服务和活动,以及由此给消费者带来的愉悦体验和美学价值。创新消费场景,本质在于对传统消费场景的有效延伸,也在于对消费升级新需求的主动呼应。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与众不同的新体验。对于企业和城市而言,这意味着新商机以及发展新机遇。消费“场景力”就是新活力,当人们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新场景中,巨大的消费潜力更容易释放出来。在众多消费新场景中,文旅文创消费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

  我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夯实了文旅消费的场景基础。正因如此,上海、广州、成都、长沙、杭州等诸多热门旅游城市,都开始在创新文旅消费场景上下功夫,这也成为当下文旅市场新一轮竞争的热点。近年来,河南在文旅消费场景打造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实景演出蜚声中外,建业电影小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特色景区蓬勃发展,《唐宫乐宴》《天门有道》等历史情景再现文化项目大获成功,形成了河南文化旅游消费新的增长点。然而,与先进地区相比,河南文旅消费场景的优势并不明显,与河南消费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未来一个时期,河南打造文旅文创消费新场景,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快数字赋能。在传统文旅资源的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便捷化消费上下功夫,打造数字文旅新基建,培育数字文旅新场景,发展数字文旅新消费,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二是推动情景再现。依托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再现历史情景,让历史文化动起来,提升历史文化的消费价值。三是不断拓展虚拟空间。依托元宇宙、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加快虚拟场景再造,推动河南文旅资源上线,不断拓展河南文旅发展空间。

  加强政策支持,创新文旅消费新模式

  随着消费新场景的出现和人民群众文旅需求的不断升级,文旅消费模式也在发生积极变化,新的消费模式层出不穷。目前,文旅文创消费模式创新大体上分为供给推动、需求拉动以及供需两侧发力等三类。从供给角度看,通过支持文旅文创产品开发,促进文旅文创产品迭代升级,鼓励文旅产品提供商向消费者供给高质量的文旅文创产品,促进文旅文创产业发展。从需求角度看,通过文旅文创产品价格优惠、向消费者发放文旅消费券等形式,鼓励和刺激居民文旅产品消费,提振居民文旅消费信心。从供需两侧结合来看,很多地方将对旅游商品提供者的支持和对文旅消费者的激励结合起来,从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文旅文创消费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未来一个时期,河南文旅文创消费模式创新,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文旅文创融合的顶层设计。当前,要强化标识构筑,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充分用好河南丰富的文旅资源,聚焦“读什么、在哪读、怎么读”,深度开发文旅精品线路和景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博物馆群,积极构建中华文化超级IP矩阵,开展体系化推广推介,让更多人在行走河南中触摸历史、感知文明、滋养精神、读懂中国。二是强化文旅文创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加大对旅游企业“引客入豫”补贴,加大对旅游企业组织专列、包机的奖励。加快实施文旅消费补贴、门票减免、消费券等优惠措施,进一步加大惠民消费力度。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和文旅消费新场景,引导文旅新业态培育,鼓励和支持文旅消费示范县(市、区)建设。三是突出龙头带动,培育文旅文创旗舰劲旅。坚持招大育强,打造一流现代文旅集团,扶持高成长性文创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文旅文创龙头企业,以企业强有力支撑产业强。四是注重品质提升,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提高景区品质,打造舒适交通,推动豫菜振兴,提供优质住宿,挖掘消费潜力,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愿意再来,促进文旅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院改革开放与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以创意点燃文旅发展新引擎

  □宋朝丽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大幅提升和科技进步的日行千里,创意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哪里有创意,哪里就必定有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作为河南省“十大战略”之一,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里体现出对创意创新的高度重视。2023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提出,深化创意创新,加快发展全链条文创产业。以创意赋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是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路径。

  创意先行,推动中华文明传承创新

  创意创新是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他曾深刻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守正创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意创新是河南以文兴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然要求。作为文化大省,河南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既是繁荣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也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是建设文化强省的根基。实践证明,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就要用创意的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旺起来、潮起来,通过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把河南打造成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创意赋能,驱动河南文旅扩容提质

  如果说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开发是文化旅游产业的1.0版本,那么现阶段的文化旅游则是以资本、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2.0版本。1.0版本时代的文化旅游主要依托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时期文旅开发的主要形式。2.0版本时代则更多依靠创意和科技的力量,“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文旅产业的创意属性得以充分彰显。新时代文旅的底层逻辑已经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转变为深度学习和交流互动的沉浸式体验,需要不断以创意为基础进行迭代升级。

  用创意推动文旅场景创新。传统的文旅场景主要是文化旅游景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主题公园等。近年来,在创意驱动下,各地涌现出不少文旅消费新场景,大大拓宽了文化旅游的空间边界,推动文旅融合向更深更广纬度发展。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大唐不夜城打造了融主题景观、演艺内容、商户业态为一体的文旅综合消费新场景。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廊坊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打造了戏剧与文旅融合共生的沉浸式体验新场景。以“中国最孤独图书馆”著称的阿那亚书店,则打造了集住宿、美食、公共文化建筑、文化艺术空间、艺术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拓展消费新场景,就要促进创意与文化、生活的紧密融合,积极打造富含空间品质、文化品质和美学品质的文旅新场景。

  用创意推动文旅业态创新。挖掘文化资源内涵,通过创意生成文化符号,形成文旅新业态,是文旅发展的内生动力。沉浸式旅游演艺是目前最火爆的旅游新业态,如洛阳聚焦打造中国剧本娱乐之都,推出“神都奇幻志”全城实景剧本杀活动,串联40多个剧本,为游客带来沉浸式文旅体验。云台山音乐节和电音节吸引数万名音乐迷走进景区,带动景区周边民宿入住率达100%。除此之外,诸多潮流艺术展、灯光秀、创意市集、星空露营、户外探险、古装旅拍等,也已深度融入生活场景之中,成为文旅新业态和新亮点。新业态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消费形态和社会生活,为城市发展带来新动能。

  用创意推动文旅消费创新。随着追求个性、注重体验消费的“Z世代”年轻人逐渐成为文旅消费主流,传统的文旅消费渠道也在发生变化,微度假、特种兵式旅游、沉浸式数字艺术展等新型旅游方式不断出现,年轻人不再通过携程、美团、旅行社等传统渠道了解出游地点,而是通过抖音、小红书、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刷视频,看到某个地方“好玩”“好漂亮”,就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2023年以来,各地文旅局长的“出圈”、淄博烧烤带来“赴淄赶烤”热潮、云南大理有风小院民宿的走红,无一不是文旅创意以新媒体渠道进行策略式传播、迎合年轻人消费需求所带来的结果。未来,数字文旅、元宇宙、虚拟旅游等新业态更需要创意和科技的持续发力。

  创意营造,助力河南文旅迭代升级

  河南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旅游强省的转变,关键在于通过创意驱动和创新引领,打开文旅发展新局面。如何选择创意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最合适的路径,考验着一座城市的顶层设计、文化历史资源的挖掘、文旅消费热点的培育、综合服务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要实现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有以下四个着力点。

  把“文化底蕴”作为文旅融合的根基。前有长沙小龙虾、重庆火锅,后有淄博烧烤、洛阳汉服,城市文旅“出圈”,离不开新奇创意和精心策划,但“网红”要成为“长红”,还需要城市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找准城市文化定位。洛阳和西安主打千年古都,不断挖掘盛唐文化,淄博烧烤主打重工业时代工人的时代记忆,长沙和重庆主打美食文化和小吃文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肌理和文化品格,要尊重民众的生活习惯和集体记忆,通过文化创意对其进行复原、激活、嫁接、再造,把人文历史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旅游形态,让外来游客产生联结感,感受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和城市本色。

  把“创意企业”作为文旅发展的主体。创意产业的规律之一是不断破圈跨界,融入其他产业,产生新业态和新产品。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需要一大批有活力的跨业经营的企业主体,在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链的前后端形成分工合作。洛阳文旅文创的发展离不开洛阳文旅投资集团,离不开卡卡、FB等民营文旅企业,创造了“电竞+文旅”、剧本杀、研学旅游、露营体验、民宿度假等一大批文旅新业态。北京万达、杭州宋城、深圳华强、深圳华侨城、西安曲江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是文旅文创融合的先锋力量和主力军。各地发展文旅文创,要高度重视引进和培育创意企业,打造主体多元、业态丰富的文旅产业链条。

  把“创意阶层”作为文旅产业的核心。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将城市社会中兴起的敢于创新、富有创造力的人群称为“创意阶层”,认为创意阶层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创意阶层的个人智慧、技能和创造力,是创意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据调查,中国创意阶层密度相对增长率最快的5个省市依次是浙江、江苏、重庆、湖北和福建。对河南而言,应下大力气吸引创意阶层的到来并投入文旅事业中,为创意阶层提供更为宽松自由、包容友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把“创意生态”作为城市文旅的底色。创意生态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提出的,是城市吸引创意阶层、发展创意经济的生态环境。纽约之所以总能引领文化潮流、迸发无穷的创意活力,伦敦之所以能够摆脱灰蒙蒙的“雾都”形象、变身“创意”伦敦,纽约苏荷区和伦敦东区之所以能够焕发新生、成为全球创意园区的典范,关键在于其关注营造“以人为本”的良性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政策的保障、知识产权的保护、资金的支持、品牌和市场的推广,以及对个性和自由的尊重等。当有了足够好的生态系统,创意人才自然会结伴而来,创意产业也自然会发展起来。

  (作者系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教授)

  深入挖掘古都文化的时代价值

  □陈建魁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曾先后出现220多座都城。古都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在特殊时空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不可再生的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居其四:洛阳、开封、安阳、郑州。洛阳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唐末、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的都城,时间长达150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为“八朝古都”;安阳是盘庚所迁的商代后期都城,甲骨文即发现于此;郑州有5000多年的建都历史,商代中期都城二里岗商城距今也有3600多年。除了这四大古都,河南还有其他古都,比如,商丘为商王朝的发源地,西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北宋称为陪都南京,金朝亦称南京;许昌为东汉末年、曹魏初期都城。这些古都的文化空间辐射力与时间穿透力十分强劲,深入挖掘河南古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时代价值,对于促进河南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讲好古都故事,延续历史文脉

  从夏王朝立国登封阳城,到北宋时代,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一词的出现与洛阳城的营建密切相关。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何尊”,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是“中国”一词出现的最早文字史料。

  河南许多古都由于年代久远,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实物遗存不多,可视性不强,郑州是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郑州古有夕阳楼,雄踞重重城台之上,雕梁画栋,高耸入云。唐代大和年间,李商隐登上此楼,挥笔写下《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从此,夕阳楼驻扎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追寻的历史文化地标。目前,夕阳楼重建已列入郑州市政规划。

  璀璨辉煌的中华文化,有着丰富的情感、独特的精神传承,从传统文化和精神原乡中找寻内心的安宁与滋养是很多人的追求。破解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密码,切中当下大众审美的心理需求,能让中华文化再度绽放出迷人光彩。

  弘扬古都文化,挖掘文化内涵

  保护传承和弘扬古都文化,要以精品文化工程建设为抓手,在深度挖掘古都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强化古都自然标识符号建设,充分发挥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和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嵩山建筑群等世界文化遗产集群优势,整合根亲文化、河洛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古都文化、佛道文化、功夫文化等资源。打造一批文化精品,紧扣古都题材,充分发挥以古都为主题的文艺创作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推动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传承,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做好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文化节、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周等重点节会的宣传推介,不断扩大河南古都文化的影响力。

  2021年,河南卫视的端午节目《端午奇妙游》火爆全国,短短几天内,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35亿,视频播放量破亿。要创新电视综艺呈现方式,通过文化内涵的发掘、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将多种潮流元素融入节目,让珍贵文物和传统文化穿越历史长河,走进千家万户,走入观众心中。

  成立古都联盟,融入国家战略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河南的四大古都,加上商丘和许昌,形成十字形,都处于中国两条铁路要道上。陇海线上,商丘、开封、郑州、洛阳与古都西安连成一线;京广线上,许昌、郑州、安阳与古都北京连成一线。串线旅游为游客提供了极大便利,也给线上各个古都、旅行社提供了较好的合作和联盟机会。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为河南省内的大运河沿线古都群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契机。商丘、开封、郑州、洛阳、安阳等古都都在大运河沿线,它们可以依托发达的交通及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形成空间组织紧凑、旅游联系紧密、高度一体化的古都群。中原古都群是河南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特色的潜在旅游资源,特别是大运河沿线古都群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包括河道、河堤、码头、桥梁、粮窖、运河城镇、文化自然景观和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遗产类型,具有总量多、种类全、集中连片的特征,规模效应明显。应从省级战略出发,及时、科学、系统地制定相关发展策略,搭建省内古都群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协作保障机制,为省内古都群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洛阳在2021年初开工建设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这是大运河国家公园的“国家样板”,是国家、省、市大运河文化重点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276.5亩,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

  河南的六大古都都在黄河沿线或黄河故道上。2019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河南古都发展的“黄河时代”。郑州应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凝练特色元素,创新文旅设计

  科技手段、艺术表现手法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对讲好河南古都的文化和故事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声光电等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易被感官刺激的特点,增加了艺术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舞台表现力。开封清明上河园之所以成为河南旅游精品,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功不可没。《大宋·东京梦华》是一卷关于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的印象画卷,以九首宋词为载体展现了北宋的历史文化,以科技手段制造了唯美梦幻的画面,把人们的记忆拉回一千多年前世界第一城那个辉煌的朝代。

  在“互联网+”时代,古都的形、音、状、貌经由网络空间,以文、图、音频、视频、动漫等方式得到全方位展现,互联网现代的、无限广阔的空间与古都历史文化古老的、无限深邃的空间神奇交融,给文化旅游带来鲜活而美妙的身心体验。洛阳瞄准文旅消费新特点,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加快推动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洛阳通过“梦里隋唐尽在洛邑”汉服文化节、“国风穿越节”等活动,掀起国风国潮,吸引万千游客体验。洛阳今年4月牡丹文化节接待游客1735万人次,五一小长假接待游客636万人次。

  古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要深入挖掘古都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对古都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行走古都、了解河南、读懂中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编辑:木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邮箱地址:xyxxfc2022@163.com